只有轻负担 才有高质量 ● 浙江省绍兴县实验中学校长 赵水荣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当前升学竞争激烈,致使素质教育和减负的实施“难于上青天”,呈现出“理论口号一大堆,名词概念满天飞,经验总结立马有,不知实践怎么走”的尴尬境地。 面对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如何把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落到实处,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深入研究、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 “重负担”下没有真正的高质量 在“负担”与“质量”之间,有这样几种呈现方式:轻负担高质量;轻负担低质量;重负担高质量;重负担低质量。 其中,人们往往迷信于第三种方式,即“重负担高质量”,认为只有依靠大量机械的习题作业和强化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于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以换取所谓的“教学质量”,俨然成为一种教育的时尚。 2006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公布了国家统计局调研组对7万多名中小学生、教师、校长和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35%的校长、37%的教师、42%的家长、58%的中学生认为负担“比较重”或“过重”。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9小时18分(国家规定不少于10小时),中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20分(国家规定不少于9小时)。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普遍睡眠时间不足,自主支配的时间、空间很少。 这种“重负担”下的教育,让学生失去的不仅仅是快乐的童年,还失去了自由成长的空间和多样性发展的可能。近年来,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引发的一幕幕校园悲剧不时发生,让我们不禁扼腕叹息,更给当下的教育敲响了警钟:重负担下没有真正的高质量! 从更理性的角度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重负担”不能带来高质量。原因有二:第一,“重负担”主要集中在考试学科,而非考试学科则负担很轻,有的甚至没有负担(因为在有的学校,非考试学科连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都不能得到保证)。在这种部分学科负担畸重、其他学科却被忽视的情况下,对学生的培养只能是不全面的、狭隘的,又怎么谈得上“高质量”呢? 第二,考试学科中的“重负担”,主要体现在知识板块上,体现在对知识机械重复地识记和训练上,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了。很多时候,学生通过重复训练取得高分,但高分不是从能力转化而来的,并不是能力的体现——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质量不可持续。有人曾指出:中、高考之后的两三个月,再让同一批学生重新做同样的试卷,其成绩绝对没有原来那样好。究其原因,正是强化识记,暂时提高了学生的成绩;时过境迁后,识记弱化,成绩下降。相反,如果是因为教学质量提高,导致学生能力增强而取得的好成绩,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的。 “轻负担”是达到“高质量”的阶梯 在“重负担”不能带来“高质量”的前提下,笔者呼吁,要通过“轻负担”去获得“高质量”。 所谓“轻负担”,并不是没有负担,也不是越轻越好。“轻负担”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适当的负担,即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身心特点、学习规律的合理的课业负担;二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不感到客观负担的存在,乐此不疲。 至于“高质量”的含义非常明确:全面的、可持续的教学质量。 在正确的“轻负担”中,考试学科的过重负担被减轻,空出来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去顾及其他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此时,教学质量会相对更加全面。 同时,要实现“轻负担”,就必须改革“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以符合自身特点的方式,去较为轻松地接受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校就必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在充分尊重并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原则下,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此时,学生会感到负担减轻,而成绩不仅不会下降,甚至会得到提高,自然而然地实现“高质量”。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轻负担”与“高质量”不是对立的矛盾双方,“轻负担”是达成“高质量”的阶梯。事实上,只有“轻负担”,才能有“高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