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宿生小强(化名)和小良(化名)在宿舍因吃饭占位子打了起来。原来,宿舍里有一张饭桌,贴墙横摆在窗前,可供3个人吃饭。宿舍共8个人,每次吃饭总得有人站着吃。这次,为抢占位子,小强先出手打了小良。 这本来不是件大事情,但对当时刚刚接班的王晓丹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王晓丹闻讯,急忙赶往现场,所幸两个孩子都没受伤,但见三四个大人正训斥小良。原来小强的父亲来了,还从工地上请了几个农民工来帮忙。 小良的家庭情况很特殊,从小就没有母亲。对此,同学们并不知情。王晓丹一看这架势,担心会对小良产生大的伤害。 于是,王晓丹对小强的父亲说:“我是班主任,希望您支持我的工作,让我来处理吧。”然后婉转地把他请了出去。 在这件事情上,小良受了委屈。王晓丹先坐下来跟他聊:“人的一生有时难免会受委屈,越委屈,就越要容忍。如果产生怨恨,并发生怨恨的转化,就不对了。你有委屈,但也还手了,不然,这架就打不起来。你是不是该向他道歉?” 正说着,舍友也给小强开了个小会:“你今天做得很不对,你应该道歉。”同学之间的这种沟通,让小强感到有些理亏。 王晓丹又转向小强:“你先出手打人,本来就不对,你还把家长叫来,对另一方施压,又是你的不对,你是不是应该先向小良道歉呢?” 两名同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互相致歉,言归于好。王晓丹说,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一种成长,为自己的错误学会道歉,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 王晓丹趁机也给小强的父亲上了一课。“您关心孩子是应该的,但是您没弄清楚应该关心的是什么。您第一时间该想到的是孩子有没有受伤,再就是责任在谁。责任在自己的孩子,您不批评孩子,却对小良施加压力,这既不利于小强的成长,也不利于他将来与同学的人际交往。您说呢?” 小强的父亲感觉到了自己的鲁莽,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最后,王晓丹还给大家出了个主意:“既然桌子横放在窗台那里,顶多能坐3人吃饭,那为什么不在吃饭时,把桌子抬到两张床中间,这样足足可以供6个人吃饭,也就不至于出现因为吃饭没地方而打架的事儿了。” 同学们恍然大悟:“嗨,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先动脑,之后,可以动嘴,鲁莽的人才会动手。而人鲁莽冲动的时候,往往就是犯错误的时候。”王晓丹说。 这样的教育,让学生们心服口服。从那以后,面对问题,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解决,班里再也没发生过打架事件,互敬互让的班风由此形成。 青春萌动的少年很容易对自己的老师产生爱慕之情,蒙海燕就遇到过这样的一件事。 2003年9月的一天,住宿生小寒(化名)找到了蒙海燕,他委婉地表达了对这位年轻教师的爱慕,并表示,“我们之间年龄不是问题,你能不能等我3年?等到我高中毕业,我就娶你”。 原来,小寒学习成绩很优秀,但性格内敛,朋友不多。而年轻漂亮的蒙海燕,性格活泼,跟学生走得近,对住宿生尤为关注,在学生中很有人缘。 有一次,小寒病了,蒙海燕跟同学们买了水果去看他。或许是因为得到了母亲之外的异性的关注,小寒蒙蒙胧胧地喜欢上了蒙海燕。 随后,蒙海燕发现,小寒在课上看她的眼神有点奇怪,下课后,他也总爱蹭在蒙海燕身边。 在跟学生的一次谈心中,学生们偷偷地告诉蒙海燕,小寒喜欢上了她。 了解到这一情况,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蒙海燕,有些不知所措。她主动找到校长王广学。 王广学听后,笑了笑,对她说:“不要总是认为孩子是有问题的,这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一种正常表现。传统的处理办法,往往比较粗暴:给孩子扣上一个‘坏学生’的大帽子,把家长叫来,一顿狠批。老师认为问题解决了,但是对孩子的发展来说,可能产生很大伤害。所以,不要正面批评他,可以从生活或学习上慢慢地转移他的注意力。” 听完“老大哥”的一席话,蒙海燕心里有了谱儿。 所以,此时此刻,面对小寒激动的表白,蒙海燕没有慌乱。她说:“孩子,我都已经大学毕业了,要担当起家庭的责任,你最好上完大学,至少要高中毕业吧?如果要我等你,不是等3年,而是等7年,那时候,老师是不是已经老了?现在你高中教育还没有完成,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小寒从蒙海燕的话里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小寒个子高,篮球打得好,班里举行篮球比赛,蒙海燕有意发动大家邀请他参与,增加他与同学的交流。 慢慢地,小寒课上的眼神变得专注起来。学习成绩也没有受到影响。在2007年的高考中,小寒被吉林大学高分录取。 毕业后,小寒没再联系过蒙海燕,蒙海燕反而很开心,“这说明这种处理方法,帮助他顺利度过了这段青春期。” 教育,是有规律的。海二中的老师们就是这样小心地拿捏着,绕过暗礁,护送学生渡过每段激流。 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 曾经有人对王广学说,海二中发展得这么好,不如扩大规模,把学校做大。 但王广学认为,优质资源不能“牛奶兑水”,如果规模过大,优质的资源就会被稀释。 王广学对学校如何发展,很清醒,也很理性。他觉得,学校保持在3000人规模是合理的,不要攀比争大,要先把学校做成品牌,打造精品。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王广学瞄准了课堂主渠道发力,他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 海二中从不规定课应该怎么教,不应该怎么教,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每位老师都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绝招。王广学说:“不要强求一致,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 每节课前,语文老师卢盛欣都会组织学生进行3~5分钟的课前演讲。高中3年间,不同时段有不同的话题:自我介绍、评广告语、精彩片段赏析,等等,花样繁多。 每个话题新鲜出炉,总能在学生中制造出新的兴奋点。 就高一入学时的自我介绍来说,同学们推荐自我的方式就很独特,有的拉马头琴,有的当堂挥毫泼墨,还有的吟诗抒怀…… 一节课1~2人,两个月就能轮一圈儿。几轮下来,学生初次登台的羞涩没有了,个个落落大方,汉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拉近了。最关键的是,学生们不惧怕语文了,每次课前都对语文课萌生了一种期待。 在海二中,为了贴近教学实际,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时调整由教务处放给了学年组。 这一放权,给教学带来了无穷的活力。这在高一学段尤为明显。 高一接触到的知识面最广,从初中升上来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还难以适应。这些因素,使不少学生稀里糊涂就过完了高一,导致高二时学生总体成绩出现比较大的分化。 海二中2005级招生时,老师们明显感觉到,这届学生的整体成绩跟前两届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数学、物理的教学中,学生接受起来难度很大。 于是,学年组及时调整了课时安排,放缓了这两门课的教学进度,降低难度。从本就多出1课时的地理课中缩减1节,数学、物理各增加1/2课时。 对于自学难度比较小的地理课,缩减课时后,则鼓励学生在自习时间自学。 结果,地理教学质量没落下来,数学、物理也提上去了。 在海二中,王广学坚持一个原则:绝对不办重点班。 “按照学习成绩分成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对孩子是一种伤害。而且,你怎么能把老师分成重点班的老师和非重点班的老师呢?这对老师也是一种伤害。” 海二中是按照成绩平均分班的,一直这样做,成绩不但没有下降,还在稳步上升,每年都有10名左右的学生进入清华、北大读书。 对此,海二中的老师们众口一词:“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多的是学困生的转化。” 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已掌握了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他们无论在哪个学校,都学得不差。 而更多的是成绩偏下的学生,因为一时找不到有效的高中学习方法,虽然基础不错,也有上进心,但成绩就是上不来,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注。 只要对他们稍加点拨,并恰当地将关爱传递给他们,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从2004年起,海二中各学年组悄悄地进行着一种新的教学尝试———“补弱导师制”。 老师们从班里自主选择几名学困生,由班主任协调。以后的一两个学期内,每位老师就固定地对两三名学生进行个体点拨,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补弱导师制”完全出自教师的爱心,不向学生收任何费用,也不占用其他课的时间。 学年组会定期找这些学生沟通:老师是不是真的带你了?有没有影响其他课的学习?有没有借机收费? 补弱的方式是多样的,不一定非要加班加点额外辅导,有时候只是对这个孩子多一点鼓励的眼神,多一点关注。越来越多的学困生从学法上受益,成绩上见效。 最早开始提出“补弱导师制”的是高三学年组组长宋景民,是一些不经意的教学行为启发了他。 王仕续,一名来自林区小镇乌尔其汗的学生,父母都是临时工,家庭并不富裕。学习上,他很卖力,上课即使困了,也使劲睁着眼睛,硬撑着听课,但成绩一直不好。 有段时间,宋景民发现他常跟别班的学生进进出出,一放学就跑出去玩,有点要放弃学习的架势。 宋景民把王仕续叫到办公室谈了会儿话,鼓励他用功读书。之后,王仕续每天都铆着劲儿地学习,成绩越来越好,本来升学无望的他后来被一所不错的大学录取。 看到这一切,宋景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但他也暗自纳闷儿:按说,我也没做太多工作,就是下课后跟他唠一唠,做题时多去看看,上课时多盯他几眼,效果怎么就这么好呢? 联想到自己的学生时代,宋景民心里一下子就亮堂了。就是因为老师多看了他一眼、谈了一次话,就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很在意我,我要好好学习。 2004年4月,宋景民在学年组里讲述了这个故事,经学年组论证后,“补弱导师制”正式推广开来。 现在,海二中即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没有一个人轻言放弃,都会主动与老师沟通,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努力了,就会有进步。 海拉尔之行,虽然记者没有看到绿波千里的草原,但离开时,却收获了海拉尔的深秋。 汽车飞快地驶离海拉尔,车窗外,一只矫健的草原雄鹰从路边的岩石上振翅飞起,迅疾隐入高空。记者耳边回响起几天来王广学经常说起的那句话: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结束,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与未来,全凭有现在。”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2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