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男生怎么了
2009-09-28  2009年09月28日  来源:人民教育

  研究表明,从婴儿时期起男孩和女孩就具有不同的行为模式。男孩从幼儿阶段就具有竞争性、专断性、支配性、攻击性、兴奋性和活跃性,这些特性会贯穿于男孩学校生活的始终。而现有的教育评价强调服从、行为规范、遵守纪律等更接近于女性的行为模式而背离于男性的行为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学校日常教育评价具有一定的女性化倾向,并导致了“新的性别差距”的出现。

  当然,我们不能说“新的性别差距”全部原因都在于教育内部,它是与社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比如说,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女性面临的挑战比男性更严峻,如果缺少比男性更高的学历或专长,就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这种情况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反映:相对于男孩的家长,女孩的家长往往对孩子具有更高的教育期望值,在家庭教育方式上也更为严厉。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也让家长常常把女孩当作男孩来培养。

  面对这种改变,我们的教育应当如何调整以促进男孩和女孩平等的发展?这成为我们亟需关注的问题。

  四

  有人提出,可以通过单一性别教育来解决“新的性别差距”问题。但从全球研究结果及教育效果的角度来看,单一性别教育和男女混合教育的教育效果孰优孰劣还难以确定。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不少国家对是否大规模实施单一性别教育都采取了极其谨慎的态度。

  事实上,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单一性别教育。在男女合校的框架内探索对策,或许是较为现实的选择。

  (一)重性施教。

  在某种意义上,“新的性别差距”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无性别教育,这种教育忽略了男生和女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把他们视为了“同质”的个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认为,重性施教是一个应给予重视的对策。

  重性施教,即在重视、尊重学生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学方面的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如设计符合男女生发展规律的不同学习方法,使男孩和女孩都可以从中获益;开发能够引起男孩兴趣的课程等。除此之外,下面两点也应当给予重视。其一,在教育评价上,应重视男生和女生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其二,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对男生期望高而要求松、对女生期望较低而要求严的做法;在课堂互动中,应给予男生和女生平等的机会。不能因为男生和女生的性别差异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具有不同意义而“厚此薄彼”,甚至忽略、回避男生,甚至于把男生视为“麻烦”。

  (二)平衡教师性别。

  从“均等”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城”、“乡”教师都存在教师性别生态失衡的问题,但表现形式截然不同:在城市是教师数量“阴盛阳衰”,而在“乡”中则是教师数量“阳盛阴衰”。教师的“性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它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角色发展等。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保证男女生的受教育机会均等,“城”、“乡”都应当平衡教师的性别生态。当然,男教师和女教师的比例是“多少”才既有利于男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女生的发展,才可以保证性别教育平等,这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在城乡应具有不同的关注点。

  就学习成绩这个指标来看,“城”、“乡”的男生和女生的情况是不同的:在城市男生的学习成绩要低于女生;而在“乡”中,男生的学习成绩要高于女生。现在,在我们的一些学术研究及政府的文件中往往不加区分地认为女生在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是“关注”、“拯救”的对象,这样做并不完全符合事实,至少从学习成绩的角度来看城市中的女生要优于男生。或许,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城”、“乡”中的男生和女生,在城市男生已经成为了应该被“关注”的对象;而在“乡”中,女生仍然是应该被“关注”的对象。我们认为,只有这样区别对待才可以真正地做到男女教育平等。

  (四)高考考试科目设置应具有性别视角。

  现在,高考实行以语文、数学、外语作为统考科目的“3+X”方案,这种科目设置较好地兼顾了共性和个性之间的统一,对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培养创新人才等具有积极意义。

  不过,从性别的角度来看,这种把语文、数学、外语放到突出的位置,而相对降低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等地位的高考科目设置,对于男女生具有不同的意义。研究已经表明,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女生的阅读或语言成绩优于男生,这在世界范围内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现在的高考科目设置,使男生相对处于不利地位。

  所以笔者建议,在高考考试科目上进行若干调整。当然,把语文、数学和外语作为全国统考科目是高考改革不断完善的结果,在目前的情况下贸然改变这种科目设置也不现实。我们或许可以在目前的高考考试科目设置框架内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在“3+X”方案中,各门考试科目的分值是相同的,现在可以考虑改变各门学科分值相同的做法,调整语文、数学、外语和X的分值,以求男生和女生在考试中能够相对公平。当然,如何调整、按照何种比例调整各门考试科目的分值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以上主要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的建议。此外,有鉴于家庭因素在“新的性别差距”出现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在教育男孩时应避免用过于阴柔的方式教育孩子,减少对男孩的娇纵溺爱、给男孩多提供和创造一些锻炼能力的机会。

  (作者系天津市教科院校长研修部主任、教育学博士)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9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