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2008,年终综述:跨过磨难 见证辉煌
2010-03-09  2010年03月09日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荣耀与苦难、欢笑和泪水、快乐和悲伤,如此深刻而清晰,交织成了我们关于2008年的集体记忆。

   从年初到岁末,从记录到盘点,回头凝望这过往的365天,有感慨,有反思,更有对未来的自信。

民族教育30年:大变革,大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是民族教育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的30年。

   下面一组简单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

   截至2007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为2174.55万人,是1978年的2.1倍。其中,普通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数为121.1万人,比1978年的3.6万人增长了近33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已达109.41万人,是1978年的3倍多。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8%

   数字显示的变化清楚而直接,而放眼现实,这种变化更为生动和鲜明。

   “黑屋子、泥台子、烂桌子、破凳子,坐着一群泥孩子”,这是改革开放之初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真实写照。如今,从南国的壮乡苗寨到内蒙古大草原,从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学校的面貌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人们开始由衷地赞叹:“最美的房子是学校,最好的环境是校园。”

   30年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是教师上课所有的教具和内容。30年后,民族地区很多学校有了幻灯机、录音机、投影仪,有些学校还用上了电脑,教师对信息技术也不再陌生。新课程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些现代教育理念,正在被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教师用来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

   30年的变化,翻天覆地。

   回顾30年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很多人都会产生波澜壮阔的历史感。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到西部“两基”攻坚的如期完成,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推出,到“两免一补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推进,每一项教育政策的出台,每一次教育改革的实施,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前途和命运。

   民族教育,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也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

   据粗略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用于西部和民族教育的项目资金超过千亿元,西部和民族地区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为了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国家还组织内地和沿海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和民族地区,其中重点支持西藏和新疆。

   开办内地西藏班(校)、内地新疆高中班,是民族教育发展史上的创举。

   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利用内地优质教育资源,举办内地西藏班(校),加速西藏人才的培养。从1985年开始,先后在内地20个省、直辖市举办了西藏班,为西藏培养输送了1.5万名各级各类建设人才。

    创办于2000年的内地新疆高中班到20088月,已累计招生2.3万人,目前在校生1.7万余人。

   这种史无前例的创新举措,为西藏和新疆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为帮助民族地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还先后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计划”,民族地区教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30年,是民族教育发展最快速的一个时期,亮点颇多,成绩喜人。实践证明,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民族教育的一系列指导方针原则、特殊政策和措施,是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多年来积累的发展民族教育的成功经验。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民族教育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西部地区的民族教育事业与东部地区、汉族地区相比,存在着严重的非均衡发展现象,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工作任务重、难度大。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作为民族教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深化对民族教育重要战略地位和全局意义的认识,从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高度,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民族教育,落实和完善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推进民族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