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自信,开启学生成长的“金钥匙” “承担责任,人生才有意义。”类似的话,镇中班主任常常对学生提起。 在班主任马昕坪的班上,没有固定的班干部。按照学号,每8个人一组,每周轮流承担班委的职责。 “责任,就是做你力所能及的事情。”刚接手新班,马昕坪总要对学生说,一个人不承担责任,那他的存在就对别人没有意义。因为即使你消失了,也不会影响到任何人,你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对开始领悟这个道理的学生,马昕坪从不轻易批评。 有一次,班上的团支部书记组织大家做义工,打扫体艺馆。班会课上,团支部书记总结说,全班除了两名同学打篮球没报名外,大家都积极参加了。马昕坪没有表态。 下了课,两位学生找到马昕坪:“当时报名的人太多,我们没报上。听团支部书记说,没报上名的可以不去,所以才没去。”说的时候,惴惴不安。 马昕坪一看,点点头:“不用说了,我相信你们,你们绝对不是那种投机取巧的人,回去吧。” 后来他对同事说,学生来找我,说明他们已经在反省自己的行为了。《晏子春秋》里不是有一句话么?“省行者不引其过。”就是说,一个反省自己行为的人,我们不要去追究他的过错了。 “一个人的责任心,是在不断的反省中产生的。”现在,很多老师头痛,学生做错事就说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想逃避责罚啊。 “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犯了错,老师批评了。我心里不仅不会反省,而且会觉得:我犯了错,你也批评我了,两相抵消,各不相欠。于是心里平衡,不再受良心的谴责。” “所以做班主任,千万不要为了一点小小的错误,就把学生骂得狗血淋头,孩子都是在犯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如果我们不批评他,宽容他,他反而会去反省自己。这种反省的力量比我们批评的力量强大得多。” 慢慢地,马昕坪的学生知道了通过反省,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如果学生违反了纪律,他会主动找到马昕坪:“老师,今天我让班级扣分了。”很多次,学校进行“学生基本素质考核”,结果出来,马昕坪的班常常是一张扣分单都没有。这个时候,全班学生就特别开心,使劲鼓掌:是自己的负责任,给班集体带来了荣誉。 在学习上,他也鼓励学生反省:“我的课堂效率有多高?”“我订正作业的效率有多高?”即使考得不好,马昕坪也不会替他们找原因,而是告诉他们: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分析好,你再来告诉我。 为了准备高考,有些高中老师把作业看得很重要。但马昕坪告诉学生,学习是为解决问题而学,不是为完成作业而学。如果通过反省,把问题解决了,就不用写作业。他信任学生,因为学生知道该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 他的学生,也从来没有辜负过他的这份信任:2005年,他带的文科班,高考重点率是88.8%。秋季,他新接高一,到了2008年高考,重点率是92.6%,几乎是全浙江省重点率最高的文科班。 谈到责任教育对自己的影响,一位刚考上大学的镇中学生说:“镇中让我知道,每个人都要担负起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人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人的价值只有在承担责任时,才能得到实现。” 对责任,校长吴国平也常常说起。但他也不忘提醒老师:“责任的后面,要有自信作支撑。”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又怎么能去完成职责,履行责任呢? 进入高中,有的学生基础不扎实,成绩一塌糊涂,信心没有了。数学老师张宇红,就在作业本上、试卷上给这些学生写条子。对那些几乎想放弃的学生,她写道:“原来学习想好很简单,考试吃点亏就可以了;原来当天才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去做就可以了。”对那些不会思考的学生,她说:“学习要靠自己思索而得。一切由老师告知,便无从进步。”…… 三年下来,张宇红写给学生的纸条,足足有上万张。学生把她写给自己的纸条,集成厚厚的一个册子。他们说:“看到它,心就有了依靠。” 课堂上,张宇红告诉学生,“课堂是允许犯错的地方。不怕出错,就怕没想法”。在这种氛围里,学生不断地冒出奇思妙想。有时学生说错了,张宇红想打断他,别的同学就发言了:老师,你让他说完嘛。 “我是一个幸福的倾听者。”张宇红说,有时上完课,自己会坐在办公室里回味一番,甚至偷偷地笑一会儿。那种课堂的感觉,“真的很美妙,有时跟别人说,别人都理解不了,只有我和学生能明白”。 2008年高考,张宇红所带的班,数学平均分达到了125.4(总分150分)。她的学生,用诗般的语言,感谢张宇红这个“诗人般赋予他们信心”的数学老师:“我们是在荒野中奔跑的孩子,需要一个人,在天黑之前带我们回家。张老师就是这么一个人。” “拥有责任与自信的学生,内心一定会强大而和谐。”校长吴国平说,这样的学生,也许不会次次成功,但他在关键时刻会顶住。 2008年毕业的许颖桦,参加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失利了。但她一如既往,当好班级的临时班长;在校门口值勤,她仍然像往常一样,给每位进校的老师深深鞠一躬。 班主任王静问她:“你这样做不累吗?”她说,我给老师鞠躬,看到老师们都很开心,我一整天也就很开心。 带着这样的心态,许颖桦走进了高考的考场。成绩出来,浙江省理科第二名。上了大学,她最难忘的还是镇中:“学校给了我强大的力量,让我收获了双倍的快乐,甚至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