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学生成为“中空人”,他们的人生应当丰富起来 “我从不赞同周六、周日补课的做法。我总是告诉老师,不要让学生成为‘中空人’,他们的人生应当丰富起来。”吴国平理想中的校园生活,远离粗放、简单、生硬,富含人文、精致和生动。 秋季开学时,政教处老师发现,男生宿舍背面的墙角里,不知被谁星星点点喷上了图案。老师很生气,好好的校园被涂成了什么样子!可吴国平静静地看了一会儿,突然说了一句让人意外的话:“我们把操场的墙面空出来,让学生去涂鸦。” 当时,他想的是,艺术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与呼应,只要是真诚的,就会让学生整个人都敞亮开来。“教育有时不仅需要‘割害’的见识,还要有‘割爱’的勇气。我们要学会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割弃一些眼前的利益。”他说。 整个学校的操场,400米长的白墙,分给了各个班级。设想、画草稿、喷颜料,学生们尽情挥洒着自己的青春与创意。创作完成,足足保留了一年的时间,让每个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 喜爱并参加了涂鸦的学生,心里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走过操场,看着自己的作品,自豪感油然而生。”从那以后,镇中校园里再也没有乱涂乱画。 冬天到了,飘落江南难得一见的雪花,衬着红的梅花,绿的小溪,校园分外妖娆。学生社团贴出海报,号召大家参加“我眼中的校园”摄影比赛活动。他们说,校园多美,走出教室吧。言下之意,去欣赏美景,不要让自己的青春留下空白。 新年来了,4个男生结成“海子组合”,参加学校的迎新元旦晚会。他们自弹自唱,一曲《奔跑》,让晚会达到了高潮。 我们想漫游世界,看奇迹就在眼前,等待夕阳,染红了天,肩并着肩许下心愿。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追求雷和闪电的力量,把浩瀚的海洋,装进我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 台下1600多名学生,挥舞着手臂,摇动着身体,跟他们一起高歌:“把浩瀚的海洋,装进我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 高二时,“海子组合”的一个成员考取了英国的牛津大学。离校时,他对同学说:“我永远也忘不了组合的故事。” “我总是提醒老师,不要用学习和作业填满学生的时间。镇中三年,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到两项特长,不是为了能加多少分,而是为了他以后的人生能丰富起来。”校长吴国平希望,“将来,不论我们的学生是高层科技人员,还是普通劳动者,如果他能始终保持一项体育或艺术的爱好,他的生命质量就会很高。” 多让学生接触课堂以外的事物,多给学生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让镇中成了学生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甚至觉得,在镇中一切皆有可能。”高三学生陈潜,是学校“爱的慈善工作站”的创始人和首任站长。 在筹备工作中,这个开朗大男孩的一句话,打动了镇海慈善总会会长:“我们创办慈善工作站,不是为了筹集多少钱,而是为了让爱与慈善,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筹建的那段时间,陈潜几乎每天都会哭一次,以疏解压力。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学习、设计团队、与外界联系,各种任务交织在一起,挑战足够巨大。但是,“压力最大的那段时间,也是我最有收获的时期。我发现,自己原来有这么大的潜力。”陈潜回忆说。 当年的迎新元旦晚会上,慈善工作站的授牌仪式成了全场亮点。镇海中学,也因此成为浙江省首个有学生慈善工作站的学校。 2009年,陈潜申请美国大学。在“个人陈述”里,他详细写了自己创办慈善工作站的过程。他最后写道,“有些人抱怨没有机会,但机会就在你身边。如果看不见机会,你就自己去创造”。 3月,他收到了来自美国十三四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供他挑选。 精神上的愉悦和充实,成了镇中生活最让人怀念的地方。一个已参加工作的镇中毕业生,这样回忆自己的高中生涯:一份份学生自己撰稿、编排的手抄报在报栏里出现,在师生间传阅;一次次辩论赛、演讲赛,莘莘学子论人生、论事业、论时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只为探求真理。 “三年镇中生活,对我,对每一名镇中学子而言,都太过短暂却又意味永恒。”早已毕业的学生,仍然对镇中恋恋不忘。 “我们不再仅仅是学校的产品,我们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 “那一种海纳百川的和谐与包容,大概只有镇中人才能深刻品味到。” 2008年,陈琨进入北大学习。他给母校写了一封信,他说:镇中让我学会了用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我的世界也因此变得不同,就连冰冷的石头也开始有了意义。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