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2009年关注什么?
2010-03-24  2010年03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国家督学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

  关注东部的“西部”

  自从有了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西部的教育便迎来了春天。从校舍改造、设备投入、远程技术,到教师工资、学生寄宿补贴,一项项惠及西部教育的政策落到百姓心里,笑到孩子们的脸上。校舍漂亮了,学校运行经费到账了,老师工资有保障了。

  但是,许多东部的省份,却有着许许多多像“西部”一样的地区和学校。中央的“转移支付”没有,省市的财政补助不足,地方的保障经费缺位。学费、杂费实实在在地免了,但校长脸上的愁云却厚了。过去,不管当地政府重视不重视教育,一到开学的日子,起码还有那点虽然不多却按时到账的学杂费,让校长去打点教学中的急需。可是,今天,惠民政策出台了,学费杂费免除了,地方政府的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却成了画饼充饥的数字,如水中月、镜中花,甚至连白条都没有。更有甚者,有些地区的饥饿财政,连省级政府的教育补贴都挪作他用。我曾经去过一些东部省份的“西部”地区,那里的学校从校舍到设施,从校园美化到校园文化,都远比不上相邻的西部省份的学校,那里的教师工资竟然比相邻的西部同行们低出很多。

  教育部有关方面负责人在《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推进新时期义务教育工作》一文中指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依然是国民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最应当加强的领域、最需要重视的工作”。实在说,现在的教育包括义务教育,远没有山花烂漫,更没有莺歌燕舞。

  2009年,我们能不能关注一下东部的“西部”,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不要忽略高楼下的草房、鲜花下的小草。

  迎接标准化的新时代

  按照一般的流程,办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先有标准,然后才能实施。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在许多事情上却一直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滑行。

  我们盖了成千上万所学校,但国家却没有一个统筹城乡的中小学建设标准。尽管在不同时期,各地搞了一些建设规范,但往往缺乏系统思考,缺乏对教育本质需求的研究,而且大都时移事异,建得快不如变得快,甚至出现了不少学校尚未竣工建筑就已过时的笑话。

  我们办有几十万所学校,但却没有下大力气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办学标准。在各地的办学标准体系里,政府的义务与学校的责任被搅和在一起,有许多打在校长身上的板子,其实应该打在政府的身上。

  终于,我们结束了仅仅靠教学大纲教学的历史,新一轮课程改革使我们有了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但是,如果认真审视,我们还是能够看出脱胎于教学大纲的影子,课程标准要真正达到标准的要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有些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则更是叫人雾中看花,真应了那句“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讥讽。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又好又快地发展教育,教育质量的提高已经放在了首位。可是,我们中小学各个学段、不同学科的质量标准又是什么?没有了升学率的指标,我们就几乎无法向家长、社会和政府汇报。

  因为我们没有规范的中小学校长任职标准,所以,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长,只不过是优秀教师中的杰出者,他们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和领导者,甚至是不是合格的管理者和领导者都值得怀疑。

  因为我们没有规范的教育局长任职标准,所以,由缺乏教育工作经历的人担任教育局长的比例在迅速扩大。“谁说外行不能领导内行?”这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现实。

  因为我们没有优秀教师的标准,校园里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现象十分普遍,老师们一旦成熟,便找不到方向,没有了目标,从成熟到优秀,对他们来说是最为艰难的一步。在美国一个州考察的时候,发现他们竟然将各个学科优秀教师的标准全部向学校和社会公布。而且,在一些学校,竟然对如何使用黑板,如何接待家长,全都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包括带学生郊游时,也有10条标准,甚至连老师在郊游时站在什么地方,都有明确的要求。

  制定标准是很严谨的事情,但是,在我们的手上,严谨的事情却常常做得很不严谨。用一个课堂评价标准评价所有学科课堂教学的现象,并非个别;用一个标准模式评价所有科任教师的做法在校园里也十分盛行。

  哪些标准应该在哪些层面出台?国家的标准应该有哪些?地方的权力有多大?哪些标准的制定应该放在学校?

  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有科学的标准。2009年,我们能不能成为建设新标准的起始年?

  让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升级

  有两件事情始终让我们头疼,甚至成为全社会的心病,一是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二是他们缺失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家长、学生和老师们可能更多关注的是负担,因为,这种负担甚至已经转嫁到老师和家长的身上。所以,有的老师颇有些嘲讽地说,比起学生的“有期徒刑”来说,教师已被判为“无期徒刑”;许多家长也把陪孩子做作业、读书看作是最令人心烦的事情。

  学校、社会和政府可能更多地关注负担之后的结果,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出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培养一批国际顶尖级的拔尖创新人才,那么,这些负担也许可以视为我们可以接受的代价。但是,包括课程改革在内的一系列努力,也并没有让我们心遂其愿。如此这般,如何不叫人心急如焚?如何不让我们忧教忧学?

  平心而论,两件事情的背后,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社会的等等。但是,作为身处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够做的,也许可以把两件事情合并在一起去追究原因。其实,负担的背后,许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没有改变,于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也不会改变;与之相应的是,没有恰当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诞生,我们也不必苛求生成什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堂如果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的舞台只好留待教室以外,于是,课堂上没有办法完成的事情便理所当然地推到了课外;教室如果一味地任由老师主宰,探求、怀疑、争辩和批判就难以真正在课堂里生根发芽。

  如此说来,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便显得重要起来。这件过去一直被看作“业务工作”的事情,长期以来一直被理所当然地分工给了教学副校长和业务副局长。

  如果我们认为,减轻学生负担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两件大事,那么,我们首先要提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在校园里和教育圈里的地位,让这件似小实大总揽教育全局的事情引起上上下下的关注,成为“一把手”工程。

  不要以为教学方式的变革仅仅是老师们的事情,须知,单靠老师们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改变课堂的。如何进行国家课程的开发,使国家课程真正变得适合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课堂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如何整合课程资源,让学生用最适切的方式去学习,让老师用最恰当的方式去指导,需要智慧、胆识,也需要鼓励,需要力量。

  必须拓展教师专业成长的领域,特别重视教师管理能力尤其是课堂管理能力的培养,仅仅着眼于学科的培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转变教学方式的需求。

  必须整合各类考试,让考试为教学服务,使模块考试、会考、中考、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各得其所,让师生跳出教学为了考试的怪圈。

  减负不是目的,提高质量才是我们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必须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入,如果我们的教育和全社会统一思想,也许我们可以身心愉悦地追求到更好成绩。

  金融危机与职业规划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给全世界泼了一瓢冷水,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士冷静了下来,反思成为人们一个时期以来的主题词。

  教育,该反思的到底有哪些?

  一时间,我们还难以想得很清楚,但是,有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就是学生的个性培养与职业规划。

  一位2008年9月刚刚进入高校学金融的大学生,十分迷茫地感叹,原以为金融是和高薪连在一起的,没想到也和下岗扯到了一块。他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正确,有没有必要调换一个别的专业。

  我清楚,当下有着这种想法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

  说实在话,几十年来,当面对着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我们一直苦恼的是,我们的学生并不清楚到底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因为,他们并不了解自己,并不了解社会,甚至连爹妈的职业也不甚了然。十二年的教育,孩子们仍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特长,是什么特点,当然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三百六十行,行行不在行。于是,志愿选择只能跟着感觉走,什么行业热闹,什么专业便成了他们争相填报的热门。所以,近几年便出现了千军万马挤金融、学经济的热潮。

  可是,规律常常嘲弄那些缺乏理性的决策。热闹之后肯定伴随着冷清,时髦的外衣一旦褪色便变得陈旧。如果我们的选择不是基于自身的需求,不是来自对自己个性的满足,再时尚的选择也是盲目的,甚至是失败的。房市冷清,我们还学不学建筑?车市低迷,我们还研究不研究汽车?如果我们的选择仅仅是因为谋得一份职业,没有追求,没有热爱,甚至没有兴趣,我们职业怎么会有未来?我们的民族怎么会有明天?

  其实,职业规划应该从少年开始,当孩子有了一些社会实践的能力和意识,我们就有责任为他们提供机会,帮助他们认识社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有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就是培养学生人生规划与职业规划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改革力度更大一些,从初中甚至从小学高年级,我们就完全可以开始引导孩子们开始初步的职业规划。让孩子们熟悉一些职业的潮起潮落,了解一些职业人士的酸甜苦辣,读两本有关职业的专业书籍和名人传记,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真正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当然,职业规划绝非空穴来风,必须伴随着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和特长的培养,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感兴趣,重要的是找到他能够真正使自己兴奋的元素。说到这里,也许我们更明白了,为什么说,教育不再是仅仅教给学生知识,重要的还要给孩子们灵感,给孩子们志趣。

  与之相应的是,我们应该反思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什么才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看待综合素质?如果我们认为,各科均衡发展才是综合素质,各项素质齐头并进才是综合素质,希望所有的孩子没有缺陷,我们的教育仍然难以走出自编的樊篱。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1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