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育局长的“新政” ——记张国华和山东省潍坊市教育惠民服务中心 ●本刊记者 李帆 冀晓萍 潍坊市教育惠民中心前景 潍坊八中学生走入工厂调研 潍坊教育惠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受群众现场咨询 潍坊市教育惠民服务中心的成立,在山东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徐曙光评价说:“潍坊教育一向以改革创新闻名全国,这次教育惠民服务中心的启动运行,同样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到潍坊采访,谈及中心成立的初衷,市教育局局长张国华再三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只关注升学率,是对教育的亵渎”!听得我们热血沸腾——教育惠民服务中心不仅有便民机构的“形”,更有对教育深刻认识的“神”。它的背后,有故事啊。 “政府、老百姓对教育的投入这么大,我们怎么让每个家庭都感到教育对他的价值?” 潍坊市教育惠民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惠民中心”),设在潍坊市的审批大厅里。一进大厅,密密麻麻全是各个职能部门的办事处。转了大半圈,愣是没看到“教育”两个字。问服务台的人员:“教育惠民中心在哪里?”服务人员麻溜地用手一指:“往里走。” 惠民中心在最靠里的位置,光线不太好。但锦旗最多,红泼泼地排成了一片。 6部热线电话,外面坐着各个分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同时也是教育局相关科室的人员。在中心,他们不仅给接线员提供咨询支持,也能够现场接待群众。 我们问咨询与投诉分中心的同志:“今天投诉多吗?” “不多,只有3个投诉电话。” 他给我们看过去的投诉记录。有投诉学校乱收费的,有投诉老师打学生,把学生撵回家的,还有一位家长来信,反对把体育纳入中考…… “不要小看群众,以为他们对教育不懂,对教育改革没有发言权。现在的家长,认识水平高着呢,对政策的了解有很迫切的希望。”张国华一直建议我们先看看惠民中心,因为能真正接触到每个公民的“具体想法”。 他说,教育改革“只有和每一个人的具体利益联系起来,和老百姓的现实利益联系起来,才能有价值”。 2005年,潍坊市中考改革,迎来了第一批初中毕业生。这次改革,取消了分数,按等级录取,还把综合素质也纳入了中考。这可是自建国以来,开天辟地“头一次”! “学生考92分和97分有差别吗?其实都在一个层次上。一个学生这次考97,下次可能考92,没有本质的差别。用等级录取,是相对模糊的评价,但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本质。”张国华说。 但是,习惯了“分分计较”的家长和学生能接受吗? 当时,还是分管基础教育的副局长张国华,组织了一套详细的预案,准备了一肚子的答案,等着家长来投诉。等来等去,两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投诉的人都没有。 后来,张国华通过这个事儿反思,为什么会这样?他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认识可能落后于群众的改革意愿,或者说低估了社会对教育变革的承受能力。 “我们必须根据社会的要求,主动求变,成为改革的推动力。要不然,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怎么回应?” 潍坊通达国际海运学校的副校长,曾给张国华说过一件事:2007年,他们招收了一个毕业10多年的医科大学生。这个学生,当年考上了一所名牌医科大学,但学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毕业后,他跳了四五家单位,却仍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35岁时,他选择进入职校,重新学习。 还有一家企业找到市教育局,请他们帮忙联系职校,招收几百名工人。教育局一查,相关专业一年级只有4个人没定下单位,二、三年级的学生早被企业一抢而空。 一边是企业找不到人,另一边是就业难,换了别人,会从外部找原因,比如说企业的用人观、家庭的成才观。但张国华不,他说:“为什么我们培养的人对不上号?教育自身有没有问题?教育的功能扭曲,教育局办成了‘义务教育局’、‘高考局’,我们该不该反思?” “政府、老百姓对教育的投入这么大,我们怎么让每个家庭都感到教育对他的价值?如今学校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还有考核评价,都是冲着那些能够升普通高中、升重点大学的孩子来安排,其余的孩子被边缘化了,得不到关注。” “这些孩子可以及早分流到职业教育,但我们过去在评价上没解决这个问题,对学生上不上职业学校无所谓。大部分人都认为,你文化学习不中用,你就是失败者。” “这是多么大的事情啊!孩子的培养过程、培养结果,不能和家庭幸福、孩子的幸福连在一起,这样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永远不切题。” 2007年,潍坊市在全部初中开设了《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的必修课,鼓励孩子认识人生,对自己的将来作出选择。课程的学分,被计入中考的综合素质成绩。升入职校的学生比例和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比例一道,纳入综合督导,成为评价初中学校、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 政策一出台,马上改变了老师的眼光,“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真正落到了地面。 青州市夏庄初级中学是当地的知名初中,上学的孩子大都是冲着上示范性高中来的。2007年的时候,温连宝老师正好接了一个初三班。 班上有一个学生,文化课成绩一直落后,但动手能力强,对电脑和机械的事儿特别感兴趣。上了《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课后,孩子很兴奋:“上职业学校,我一样成才。” 可孩子的父亲坚决反对,他对温连宝说:“俺孩子你别管了,他非上普通高中不可,你也别做俺的工作了。”“俺不能让孩子读职业高中,白瞎了孩子(瞎,山东话,意为耽误。编辑注)。” 对这些家长,夏庄初级中学想了一个“招”。一次,学校举办活动,请来职校教师和优秀的职校毕业生,和家长们面对面,讲学校的专业设置,讲职校生在社会上的成就。 活动结束,看到温连宝,孩子父亲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 “什么对不起啊?” “过去俺态度不好。俺同意给孩子填个职业高中的志愿。” “你不后悔?” “行呀,行呀。孩子愿意读,也有前途。” 2008年毕业,孩子考上了当地一家职校的数控机床专业。离开学校时,孩子对温连宝说:“老师,我现在不再带着自卑心理生活和学习了!” 《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开设一年来,整个潍坊市2008年升入职业高中的学生,比2007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一些初中甚至有一半的孩子选择了职业学校。 提到这个数据的时候,张国华特别高兴:“你看,我们的一个改变,给多少家庭、多少孩子,带去了幸福。它的价值不可估量。” “我们不要把教育推向遥不可及的未来,教育应该是功在当代,利在当代!” 2008年5月,潍坊市教育惠民服务中心成立。 这个中心,整合了市教育局机关8个科室和3个直属单位的资源,下设8个分中心: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学生资助管理服务中心、咨询与投诉受理服务中心、校企合作服务中心、社会培训服务中心、产学研结合服务中心、校友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各个分中心联手,把整个潍坊市的教育资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进行了协调和统筹,为的就是要让教育“利在当代”。 潍坊市委书记张新起,特地对这件事作了批示。他说:(这是)有益的探索,教育局工作正在转型和提升,难能可贵,必有实效,其他部门要支持并思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