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教育资源怎么转化成改善民生的现实推动力?它不会自发产生啊! 潍坊市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强市。 2006年,教育部、中宣部等五部委,在全国确定了6个素质教育的调研区,潍坊就是其中之一。在山东省,连续七年,潍坊的高考都遥遥领先。 “做潍坊的教育局长,是不是轻松得多?”我们问张国华。 他听了直摇头:“潍坊确实有很好的教育基础和发展环境。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还有历任教育局长,尤其是李希贵局长的创新开拓,让我们有了强大的教育优势。” “但怎么把教育优势转化成改善民生的优势,转化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推动力?它不会自发产生啊!” 2005年末,张国华组织了一批专家,对影响学生成长的问题进行调研。调研收集了3万多份样本,从家长、学生,到教师和校长,问卷和座谈记录,堆得小山似的。分析报告出来,100多页,焦点不是学生,也不是教师,反倒是孩子的父母。 80%以上的家长,都对孩子的分数表现出过度关注,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有部分农村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交给了学校,教育的责任就只在学校身上,自己没有责任了。 “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有一个问题家庭,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张国华决定把家庭教育抓起来。教育局请来相关的专家,编写以案例活动为主的家长学校教材,花两年时间轮训了全市的校长和班主任。教育局还规定:每学年家长学校必须完成8个课时。 家长学校一开课,效果马上显现出来。 王秀芹原是孙家小学的校长。学校有近一半的孩子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家长常常把孩子往学校一扔,就忙着赚钱去。 刚到孙家小学,有天放学时间,王秀芹听到传达室人员和家长吵架。原来,学生没写完作业,老师挺负责,就陪着孩子写。但家长领不到孩子就着急:怎么还不出来?他对王秀芹说:“你看,这个点儿正是卖菜的时候,老师还让我等着,这不耽误正事儿吗?”一句话,说得王秀芹鼻子一酸,在家长的眼里,孩子的学习,竟然抵不过家长挣钱的紧迫。 家长学校第一次开课。王秀芹对学生说,你们无论如何要让家长们来听15分钟,15分钟后,要走要留,都行。 15分钟,王秀芹问了所有家长五个问题:一是,我们的孩子刚生下来,跟北京、上海的孩子一样,但20年后为什么不一样?二是,同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一样的作业量,但20年后孩子大不一样,这又是为什么?三是,孩子来校好几年,家长来过几次?对于学生每天生活6个小时的第二个“家”,你关注了多少?四是,为了学生,老师们能撇家舍业,而家长们呢?为了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舍弃一次玩乐的时间?五是,你了解今天的教育吗?你还能拿30年前的教育方法来教育今天的孩子吗? 问题问完,王秀芹说:“我的话说完了,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家长学校没有用,可以先去卖菜,先去挣钱,先去搓麻将。如果想留下,就留下来跟我们一起探讨怎么教育孩子。” 原先开家长会,三请四邀都不来的家长,除了有几位向班主任请假外,其余的,一个也没走。 一下课,家长们跑上讲台,团团围住了王秀芹:“校长,你今天讲的太实在了。以前我们不懂,现在听了心里都发慌,我要回去好好学习教材,免得将来让孩子埋怨。”“现在我才知道,孩子成长有个黄金时期,错过了,就再也补不上了。不像挣钱,错过了今天,还有明天。” “在开设家长学校的过程中,外聘专家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务分中心的王立浩告诉我们,惠民中心成立后,家长学校纳入了他们的日常工作。 “为什么想到外聘专家?”我们问。 张国华却不说“外聘”,他说是“购买社会服务”。“全社会创造了这么庞大的教育资源,我们怎么把它组织起来,启动起来,服务社会,改善民生?” 言下之意,就是要打破“小教育”的框框,办“大教育,大服务”。“像家庭教育,社会有需求,我们就办这个事。而不是我们有多少人,就办多少事。” 围绕这个观念,教育局的工作方式变成了“项目管理”。就是把社会有需求的事情,全部立项。打破科室、部门、地域和行业的界限,只要能帮助项目完成的人,就可以请他参加进来。 2008年,潍坊市教育局确立了41个项目,聘请的人员涉及到20多个行业,400多人,相当于把教育局的机关工作人员放大了10倍。 “项目管理解决了两个难题,一是教育局自己干不好的事,比如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我们研究不到位,就可以请相关专家和我们一块研究。二是教育局自己干不了,但家长、学生和学校有大量需求的,我们就用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 惠民中心成立时,把学生的心理疏导放到了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务分中心。可工作该怎么开展?工作人员研究了两个月,得出的结论是,就是有七八个专职人员,再一年花上50万,也不一定能办成这件事。 最后,张国华拍了板:“潍坊不是有两所高校,有很多心理专家吗?请专家来开展工作,我们购买他的服务。” 四两拨千斤。潍坊学院教授曲振国接下工作,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把两所高校的16个专家,加上中小学100多位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优秀班主任全部组织起来,还在7所中小学建起了学生心理研究与疏导的分站。 张国华大喜,拍着曲振国的肩头说:“你快办成潍坊的第二个教科院了。” 曲振国的团队还办起了心理教育与咨询的网站。不到一个月,网站的点击量就突破了4万。网上,孩子们可以就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向专家请教。再琐细、再幼稚的问题,都会得到专家的回应。 一个孩子说,自己被高年级的孩子敲诈零用钱。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怎么办?“能不能请同学打他一顿?”专家提醒孩子,“千万不要”。但也不要害怕,更不要示弱,“请不要对家长隐瞒,告诉家长,让家长想办法。也可以告诉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让学校帮助你。” 有孩子参加计算机编程比赛,初赛成绩不好,对编程学习退缩了。他问专家,“该不该接着学?”专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孩子自己分析学习编程的利、弊,鼓励他“自己作出抉择”。三天后,孩子回复专家:“我想明白了,重在参与。我会尽自己所能学习,参加复赛。” 为了表达谢意,孩子们常常在网上画上“O(∩_∩)O”(网络语言,意为“开心的笑脸”。编辑注),送给那些素未谋面的“老师”。 “你看,过去这些优秀的教师资源,都是沉睡的啊。我们用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一下让他们活起来了。所有人都能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多好的事。”张国华说。 有人说:“家庭教育归妇联管,心理疏导好像也不是教育局的责任。” 张国华一下坐直了身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还是文明委组织协调呢,但我们能不做吗?办教育,就要有教育的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