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为一生奠基
2010-03-29  2010年03月29日  来源:人民教育

  ●江苏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校长、特级教师  丁强

  什么是“校训”?在网上查得:校训乃一校之魂,原本是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代的教师和学子们传递下去,时间一长,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这就是校训。

  校训,是一种标尺,是一种精神标志。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它体现了校长对办学理念的提炼与总结,也体现了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有人对我国256所高校的校训作过调查,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校训中出现最多的词是“勤奋”、“求是”、“创新”、“团结”、“严谨”,甚至有35所学校的校训竟然完全一样。

  显然,这些学校的校训不能显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治学态度,也不能成为学校传统的承载和学校精神的象征。

  2008年,是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建校五周年。校庆中,学校开展了“校训征集”等教育活动。我作为学校大家庭中的一员(“大家庭”包括学生、教师和家长),参加了征集。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回想起自己以前说过的一些关于教育理念、办学宗旨的话:“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孩子热爱生活”;“追求教育的原生态”;“追求绿色升学率,追求绿色教育”;“生活为源,生命为本”,等等。仔细梳理,我发现,这些表述其实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思想,即教育不是短期行为,教育要符合规律,教育活动的主角是孩子不是成年人,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于是,我从中提炼出校训:“为一生奠基”。

  经过专家评审,“为一生奠基”在200多份稿件中脱颖而出,最终被确定为学校校训。

  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的稿件是经过“盲评”而“中标”的。说明我作为校长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在校内有了一定的认同度,这对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十分重要。

  校训“为一生奠基”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一生”、“奠”和“基”。我对这三个词的解释是:

  “一生”不仅是一种时间长度,更重要的是一种状态,即人一生的最佳生存状态,所以它是“生活”、“成长”、“发展”的总和。

  对于“一生”,人们大都理解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常常忽略了一生的“生活”。不少人有意无意地把教育与生活割裂开来,认为教育仅仅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将来生活的预备,而且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和充分生活的条件。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奠”即“奠定”。这里的“奠”,是一种打基础的过程,它强调了打好基础的过程与付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一定会经历失败的痛苦。

  “奠定”应该既是一种合理的行为过程,也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过程。

  “合理”是指教育行为要合理。所谓“合理”是指要合“道理”、合“规律”。否则,教育的目标再诱人,行为、手段不合理、不合乎教育规律,目的也是不能达成的。

  教育规律从理论上可以说出很多,但最基本的就是两条,即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这样,学生才可能,也才愿意接受教育;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讲究效率的原则,这样,教育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也才能够完成教育任务、达成教育目标。这点,在知识量剧增、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中显得格外重要。

  “主动”是指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大胆实践。因为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才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把从外界得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文明礼仪规范、社会道德准则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学识、能力、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主动参与奠定的基础才是坚实的基础。

  记得杨澜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谈到她为什么在做了4年央视主持人并取得非凡成就后,辞去央视工作,赴美留学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央视让我一下子进入一个殿堂,但是我往下一看,空空如也,下边的基础都不是我自己建起来的,是一个庞大的机构赋予你支持,我觉得特别不踏实,所以我得自己从下边垒砖头一样慢慢地垒起来,这样才会踏实。”

  主动参与奠定的基础,就是自己从下边垒砖头,慢慢地一块一块垒起来的基础。它会让人感到特别踏实。

  “基”即“基础”。这里的“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两部分。

  如今,学生的“知识基础”不仅要与时俱进,跟得上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的发展;还要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人为本;而且真正具有基础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达到让受教育者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打下为一生发展所需要的坚实、合理的知识基础的目的。

  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出,在2014年要在全国范围内缩小优生和差生的学业差距。这其中,核心内容是对“学习不利学生”有一个可操作的学业标准。而制订这个学业标准的原则,一定不能脱离“基础”、“合理”、“符合儿童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三个方面。

  这对于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应该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8次课程改革,所确定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一是不尽完善,二是过于原则化。因此,需要我们将国家课标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上述原则进行校本化。

  至于“素质基础”,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原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胡百良校长就曾提出,现代青少年应具备十大素质。不少理论界和教育界的仁人志士对此也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最近,在媒体上看到,日本在课程改革中提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

  需要说明的是,日本提出的“生存能力”与我们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生存能力不完全相同。准确地讲,两者存在“狭义”与“广义”、“深刻”与“浅显”的区别。

  我们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生存能力,是指人作为自然人生存在世界上延续生命的本领。若干年前,我国就曾经组织中日两国青少年在内蒙古草原上进行生存能力比赛;近年来,也经常有一些关于大学生进行“生存能力”训练的消息见诸报端。

  而本次日本课改把“生存能力”的教育目标明确为:“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独立发现问题、主观判断、自主行动、妥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自律、协作、爱心、感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其关键词是“独立”、“自主”、“自律”、“协作”、“爱心”、“感动”。我以为,这也可以说是学生“素质基础”的内涵。从这个角度再去看素质教育整体目标,即“健壮体魄、健康心理、平等观念、生存能力、良好习惯、法律意识、科学态度”,就会理解得更充实、更丰满了。

  如此看来,以“为一生奠基”作为校训,既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特点和任务,又带有学校对教育的独到理解和追求。

  一言以蔽之,就是“既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又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6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