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气到了极点,容易走向高傲和狭隘。所以我们还要求学生养成“高雅的志趣”。即对人生有一种稳定的爱好和执著的追求,对学习、工作和生活表现出兴趣、乐趣和情趣来。有了高雅的志趣,人才会阳光起来,柔和起来,生活也才会美好起来。 什么叫“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说,就是当你有了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和高雅的志趣后,不管暂时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承载,都有会继续生长的能力,这就叫厚德载物。所以我甚至认为,这“三志”就是一个人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基本路径。 从知到行,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时候,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理念清楚,但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中间就有很大的鸿沟。问题出在哪里?还是出在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上。我们说知、情、意、行,但工作却总是做在“知”、“行”两端上,“情”、“意”被忽略了,中间出现了断层。学校里司空见惯的做法是:老师先讲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就开始检查,没有遵守就扣分。我们缺乏情感的激发和意志的强化,责任教育也好,德育也好,难点都在这里。 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我们开展了一个比较独特的活动。凡城市家庭的孩子,在高中三年一定要利用假期,到宏志生家里生活两星期,这个活动就叫“携手同龄宏志生,走进农村大课堂”。很多城里孩子对宏志生崇拜得不得了,我们就想通过这个活动,让他们走到宏志生的生活中去,看看宏志生的精神是从哪里来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量人口是农民,你去感受一下,真正了解我们的国情,不要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一个人要对社会负责任,一定是先从对社会有所了解开始的。 为什么想到这个活动呢?我儿子曾告诉我,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大一学生,暑假到安徽、江西等最偏僻的农村住一个月。我就想,这个活动太好了,高中也要把它开展起来。日本不是也提出来所有小学生必须到农村去生活一周吗?我就提出高中生去生活两周,让他到生活中去体验,毕竟,社会责任感是从体验中产生的。 我们的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一起坐公共汽车回乡下,在田里割稻,挖地瓜,摘茧,在水沟里洗衣服,都是自己做。这种体验是非常真实的。只有真实的体验,才能激发感情、强化意志。有一次,我去看这些学生,问他们:宏志生的父母为了招待你们,把家里不多的鸡宰了;还把养的蚕挪到楼上,把楼下的地方空出来给你们睡觉;一双手,那么粗糙,你们读出了什么?孩子说:“他们很困难,但特别纯朴,很有爱心,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吃饭的时候,我看见他们跑过去主动端菜,还把从大铁锅里盛的第一碗饭放到我面前:“校长你先吃。”我特别高兴,对他们说:“你们已经融入这个家庭了。” 平常我们讲社会责任感,总是在文字里、书本中和黑板上,可真正的社会责任感是在社会中,而不是在封闭的校园里产生的啊。也许学生当时会很不习惯这种生活,但当他回到城市以后,参加工作以后,再去回顾那段经历,慢慢地,他的真切情感会出来:“当时那个家庭我还想再去看看”,或者是在城里看到农村来的人,他就会马上想到宏志生家庭贫困的情景、热情招待他的情景,他就会想,“我要关注他、帮助他,他们不容易的”。情感一下子出来了。 现在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从知到行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曾经看到一则消息,美国人调查说,中国20岁~29岁喝星巴克咖啡、吃比萨、享受西方生活方式、最近几年收入增长最快的这个人群,是最反感政府拿钱去帮助农村贫困地区的。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国情,不了解社会,对农村没有感情,也就没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我说,责任教育刻不容缓,责任教育任重道远。 我现在有个新的想法,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两周延长到三周,而且最好让学生出现心理“极点”,让他感到:“这个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网络没有,空调没有,电视还是黑白的,洗澡上厕所都不方便,吃的东西连点油水都没有,实在是受不了啦。”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给他留下的印象可能是持续一生的,而且也是对意志的一种锻炼。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不缺乏那种纯之又纯的道理,缺乏的是回归原朴的生活。现在,几年活动坚持下来,据我们统计,家长的支持率达到了100%,学生的支持率达到了90%以上(有的学生怕苦)。 多元价值的冲击下,如何进行责任感教育? 现在,多元价值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冲击不小。整个社会风气,我归纳成6个字:重物质、轻精神。教育也免不了受这股风气的影响。有一次全国数学联赛后,颁奖的领导对获奖学生说,希望你们将来在数学领域有所建树。学生不以为然,他们说,我们是为老师竞赛,我们获得了一等奖,老师就可以评高级、评特级了。多么功利的看法!在这个思想前提下,怎么可能产生责任意识呢? 所以我们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好是整个学校都有一种担当社会责任的文化和精神。像我们学校,从2001年起在浙江省第一个创办“宏志班”,到现在共招收了8届563名学生,不仅解决了贫困孩子的就学问题,而且学校还决定,孩子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参加高考,考出来最后不算我们学校的成绩。刚开始教师有意见,认为给别人做了嫁衣裳。我告诉老师们:“跟给这些孩子一个机会相比,高考成绩算在谁头上,孰重孰轻?”宏志班的创办,就是我们学校承担的一个最大的社会责任。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们有4位老师主动请求到灾区支教。他们的担当学生是感觉得到的。在震后捐款的时候,我特别有感触,一个班捐款的多少,不取决于这个班的家长是穷还是富,而是取决于班主任对这件事情的理解与诠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班主任作用很大。他的文化底蕴越深,人文情怀越厚,他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越可能有社会责任感。因为学生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熏陶着他们。 社会责任感教育,西方确实做得比我们好一些。像美国高考,把学生的社会服务纳入了考核。但现在我们要是照搬过来,肯定不行。为什么呢?如果我们强调高考要看社会服务,完全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父母出面到单位开个证明、盖个章就好了。我们的社会诚信机制还在起步阶段。我现在经常遇到这种问题。孩子要出国,觉得有几科成绩不太好,就拿过来让我们给他改一改。我说,不行的哦。可是过了一两天,说情电话就来了。我很担心,一旦学生服务社会和升大学挂起钩来,至少在当前,是很可能导致造假的。更现实的做法,我认为是教育者应该站在精神的高度上去进行责任教育,立意要高,然后从学习和生活中找到载体,从点滴做起。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