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效愉悦”的课堂 深入课堂发现问题,通过数据分析问题背后的问题,行动研究成了我们解决课堂问题的主要方式。 在对全校学生进行“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的调研后,我们发现,学生们特别渴望“开放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的课堂;注重体验、实验、探究的课堂”。于是,学校大力推进“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并提出了对课堂进行立体评价的新理念。通过评委小组评价、当堂达标、学生满意度测评、教师课后反思等多个维度,全面评价常态课堂。 在这样的评价中,我们积累下大量数据。透过各项数据看课堂,问题一目了然:愉悦的课堂有时不高效,过程与方法有时流于形式。为了破解难题,我们又在全校师生中进行了“高效愉悦课堂”关键要素的调研,我们认为,好课堂至少要实现“高效”和“愉悦”两个目标。师生共同关注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配合”四要素成了建设理想课堂的四个关键点。 根据这个分析结果,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流程”研究,设计出“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带领攻关小组进入课堂,翔实记录教学流程,课后再对教学环节逐一分析,并对照当堂达标情况找出高效环节和无效环节,最后制定出“学科教学规范”,使高效环节得到落实。 2008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多位专家到学校调研,走进了所有学科的课堂,对课堂上呈现的“减少讲与听,增加说和做”、问题在学生手底下得到解决、学习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地位等做法,给予了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 素质教育从课程出发 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孩子的产品,也是一所学校特色和品位的体现。我们提出要建立广文课程体系,让“素质教育从课程出发”。广文课程体系包括:生本化的国家课程、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个性化的活动课程三大部分。 “国家课程的生本化”,就是把教材中枯燥的、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变成学生喜欢的、生活化的内容。 如何做到这一点?要从调研学生开始。以化学学科为例,第一次调研,我们发现难度最大的知识点是“棉、羊毛、合成纤维的区分”,难度系数为46.7%。于是,老师把课堂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找来三种布料让学生触摸、燃烧,让学生辨别衣服成分,组织学生到“潍坊纺织城”现场考察等,难度系数降为32.4%。 “特色化的学校课程”建设,同样是从调研学生的需求入手的。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排序,我们构建了13大模块、39个系列的学校特色课程。这些课程均从学科向外延伸,由“大家”系列、文化系列、实践与探究系列组成。“大家”系列带领孩子们走近“大家”、了解“大家”、感悟“大家”;文化系列让孩子们走进历史事件,走进“数学与音乐”;实践与探究系列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些课程如“晨读午练”、“课前演讲10分钟”、“走进潍坊”、“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等,甚至被确定为必修课。 在“个性化的活动课程”建设中,我们提出“所有的活动都是课程”,并确立了“凡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都是课程”的大课程观。学校把所有的学生活动、社团活动和传统活动等都纳入课程体系,并进行学分管理。 课程实施的最有效方式是自主和体验。学生主动参与,切身体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除国家课程和部分必修课程外,大部分学校课程的实施方式都是先倾听学生的声音(投票征集),然后实施课程,并由学生自主选择。2008年3月,全校42个社团现场招募参与者,学生自主报名达4800人次。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增多了,自主管理能力、思想道德等各方面均有提升。 以“成功幸福”为导向,创新教师发展模式 一所对学生成长负责的学校,必须担负起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可教师发展的动力源自何处?我们又拿起了工作法宝:行动研究。 我们的办学目标是“构建和谐校园,奠基幸福人生”。我们认为,只有幸福教师,才能塑造出有幸福感的学生。那么,就从调研“教师幸福感的来源”开始吧。调研发现,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其成就感,而成就感源于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发展。当老师因为专业发展获得了荣誉、受到了奖励、得到了学生的喜欢时,成就感油然而生。 而我们在“追寻名师的成功轨迹”时又发现,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书籍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入职期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期,善于学习、勇于反思、坚韧不拔、超越自我等个人品质最终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这样,教师发展的根源、路径、载体在行动研究中被发现,我们开始创新教师发展的各项制度,引领教师走上“自主发展、智慧行动、反思创生”的发展轨道。 首先,我们围绕教师发展,构建了一系列机制:“周四沙龙”制度,教育随笔日交周评制度,常态课堂开放制度,教师发展状况每周盘点制度,购买教师的知识产权制度,专家月报告制度,青年教师联合体制度,教师发展共同体制度等,给每位教师以最大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 其次,学校不断为教师创设关键成长事件,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一月一个主题的课堂大赛,历练着教师的课堂技能;一学年一次的“课堂教学研讨月”,全面展示了教师的风采;课题研究,提升着教师的研究水平。 此外,学校每学年都给教师购买教育经典等关键书籍;设立名师工作室、邀请专家、实施“青蓝工程”等,帮助教师走近关键人物;紧紧抓住教师的入职期,为成长关键期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当然,在具体操作中,同样是用“数据”作支撑。比如,每月一期的专家报告,确定什么样的报告内容?具体请哪位专家?我们都会倾听教师的声音。语文学科82%的老师提出请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到校指导,我们就特别邀请他到校上课,指导课堂,举办讲座,并在学校建立了“余映潮名师工作室”。 在这样的发展平台中,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撰写教学反思,成了每天必做的事情;不少老师还建起了自己的“博客”,有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交流者;读书也成了许多老师的生活必需。仅2007年,就有28人次获得19项市区教学成果奖,60人次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青年教师赵磊被评为“2007年山东省教育创新十大人物”;老师的教育随笔陆续发表在各类国家级报刊上。 “教师发展”成就了教师,也成就了学校。 2008年山东省素质教育大会上,重组仅两年的广文中学,作为特邀单位参加了“教师发展论坛”。“教师发展”让学校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关注。但更为关键的是,教师的素质提升了,我们向“初中理想学校”迈进的速度就更快了。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