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后普九时代”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0-04-06  2010年04月06日  来源:人民教育

  鉴于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就业难,而边远地区和农村学校却无法招到合适的教师,建议各级政府设立“政府教师”,即每年由教育部或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边远山区学校、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招录一定数额的教师。这些教师的户籍、工资和培训都由教育部或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比如可以放在各级教育学院或挂靠在某所公办学校。

  由于政府教师不隶属于特定学校,他们到薄弱学校任教后,受该校的办学传统、社会声誉和待遇水平的影响较少,可以起到较好的带动作用。这些教师类似于军人,可以在不同学校间自由调配;“服役”一定年限后,允许转岗或者换岗,并回到城市生活与就业。如今,上海市静安区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他们由区教师进修学校出面,招聘一些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这些教师的编制、工资和考核也挂靠在进修学校,服务的学校只是在奖金和福利上承担义务,这样既可以减轻薄弱学校的负担,又可以让这些教师在薄弱学校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这一制度设计较好地考虑到了我国的实际情况:现在我们实施学校聘用教师制,教师与学校有职业依附关系,流动性较差。即使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面,让优质学校的教师向薄弱学校轮岗,但往往是优质学校不愿意,派出不那么优秀的教师;或者是两三年就轮岗回来,人事关系仍然在原来的学校,导致教师发挥不出全部作用。即使教育部等部门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特岗教师工资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负担,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已有“政府教师”雏形,但该计划仍带有一定的“工程项目”性质,为期五年,每位特岗教师的聘期为三年。相比之下,“政府教师制度”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首先,由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教师人才市场,根据当地教育发展的需求招聘教师;再将这些教师外派到有需要的学校,并根据学校对这些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来最终确定他们的待遇。当学校对他们的评价很好时,可以增加他们的收益或者调高他们的职称;当学校对他们的多次评价不好,或者几所学校对他们的评价都不好时,可以对他们进行培训,直至予以解聘。其次,把对边远地区和农村学校临时的、工程性质的师资支援,纳入了稳定的政策设计,使这些学校的师资有了保障。

  在实施“政府教师”时也要注意,由于这些教师的工资由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他们也不占学校的用人指标,所以学校会尽可能多地提出需求,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需求进行客观的评审。

  二、建立“边远教师发展基金”。

  国家和政府一直鼓励优秀教师向农村、内地、薄弱学校流动,但这些鼓励性政策很难起到作用。究其原因,城镇学校(沿海学校、优秀学校)的工作条件、报酬以及发展机会都大大优于农村学校(内地学校、薄弱学校),而鼓励性政策带来的好处往往是暂时的,无法弥补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内地学校和弱校流动付出的成本。

  国际上,为了鼓励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并弥补因流动给教师带来的影响,各国普遍对到薄弱学校工作的教师进行资助。比如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设立了边远地区激励计划(Remote Area Incentives Scheme),为在边远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提供经济上的资助,包括:第一,每年1000澳元到5000澳元不等(根据学校的远近和条件不同分等)的补偿金,加上一部分交通补贴;第二,服务期满后,仍留在当地工作的教师每年另外再有2000澳元到5000澳元的奖励金;第三,给新分配到边远地区的教师提供入门培训,帮助他们适应边远地区的教学需要;第四,额外增加5天到8天的假期,让教师可以到中心城区处理一些个人的紧急事务,包括看医生等。

  我国的中央政府或者地方各级政府,也可以为偏远或者薄弱的学校和区域,设立“边远教师发展基金”,鼓励优秀教师到这些地方任教;根据学校的偏远程度与学校的薄弱程度,对这些优秀教师给予工资之外的基金资助,从而提高这些学校或者区域的教育质量。比如目前对在沿海城市就读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就已经采取了给予2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资助。但我们更希望这样的资助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能够让他们每月都享受到基金的帮助,尽管额度不一定要非常大。当前教师流动是一种基于市场选择的流动,要真正吸引优秀教师到弱校或者偏远学校工作,必须增加弱校与偏远学校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只有开通这种“逆向流动”的渠道,才可能真正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三、允许“良性教育选择行为”的存在。

  该建议具有一定前瞻性。目前,我国法律规定义务教育“就近入学”。但笔者认为,这一规定具有过渡的性质。随着“后普九时代”的深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投入,在一个区域内,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全部学校的教育品质或早或晚会达到或超过本区域的基本标准。这并不是“天方夜谭”。如今,在一些经济发达、教育很受重视的地区,学校之间的差距已经不是很大。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再一味地坚持“就近入学”,就会导致学校发展的惰性——因为不管学校的办学质量如何,学校的生源都会有一定保障。此时,一味追求公平将付出效率的代价。

  所以教育均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考虑:在一个区域内,如何通过良性竞争,来提升区域教育的整体品质。这就为良性教育选择行为的存在提供了空间。所谓“良性教育选择行为”,是指这种教育选择行为既有利于教育整体品质的提升,又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教育。目前,允许良性教育选择行为的典型政策,就是美国的“教育券”制度。尽管该制度的普及性不高,但仍然体现出了“良性教育选择行为”存在的可能性:在学校都达到一定办学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学校在办学质量上下工夫,并以自身特色吸引学生。

  援助薄弱学校、区域、群体的新型政策建议

  进入“后普九时代”,扶助薄弱学校、区域及群体,将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与重点。为此,我们提出三项政策建议:

  一、试用“特许学校”制度改造薄弱学校。

  特许学校的做法是,由社会上的教育机构或个人,与地方教育当局签订合同,接管和运营办学质量差、家长满意度低的学校;教育当局按当地生均教育经费标准为承包者提供经费支持,并提出办学的质量要求;学校的承包者制定教学计划和质量指标,全权负责学校的管理,包括选聘教师、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日常管理。开展特许学校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提高薄弱公立学校的办学质量。这种办学形式在美国始于1991年,发展势头很快,目前在美国已经有4000多所特许学校。

  在我国,当前改造薄弱学校的路径主要有两种:一是让优秀校长或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轮岗,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去重建薄弱学校的教育生态;二是让薄弱学校成为优质学校的附属校,以实现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的政策理想。不过,前者中的轮岗让薄弱学校的改造缺少可持续性,而后者常常让薄弱学校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因此,在借助外力改造薄弱学校时,可以考虑第三条道路,即借助市场力量来改造薄弱学校。比如上海浦东新区对属下东沟中学的改造,就是以市场契约的方式,购买上海成功教育管理咨询中心的管理与办学服务,然后借助第三方的评估机构对教育服务质量进行评定。从目前来看比较成功,该校在全区排名上升了27位。

  但在借力特许学校时,我们必须注意:第一,不能因为借助市场力量去改造薄弱学校,就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流失;第二,要明确薄弱学校承包者的权利与义务,尤其要对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明确的要求;第三,要处理好此类学校教师与承包者之间的关系,特许学校在提升教育质量的过程中,要让教师间有一定的竞争,但更要注意如何使用现有的教师;第四,如何在委托给社会教育机构以后,保证公司不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出现各种不利的短期行为。

  二、在有特殊需求的地区设立“教育特区”。

  每一项教育政策都以适应大多数地区为准则。但在实践中,有些很薄弱的区域,由于特殊的教育环境或者自我能力有限,很难享受到教育政策的收益。对这些区域,可以根据它们教育发展的特殊需求设立教育特区。在特区内,可以特事特办,并制定促进教育发展的特殊政策。比如1967年韩国颁布的《岛屿、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就规定,国家对这些地区要优先支付所需经费。

  在我国的边远山区和农村,学校教育很难实现规模效应,即使给予他们同样的生均教育财政拨款,也无法获得与其他区域相同的教育效果。为此,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均收入与生均教育拨款的水平,在这些区域内建设若干教育特区,并针对教育特区的实际情况,给予多种优惠条件,比如对教师设立特区津贴,对当地的财政拨款可以适当高于平均水平等,从而促进教育特区的发展;保障这些区域的学生可以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不至于因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而辍学。

  三、逐步试点农民工随迁子女“定向培养制度”。

  鉴于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与普及性,目前城镇普遍向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了义务教育。但限于高等教育资源在各地招生的名额限制,以及高中教育资源的稀缺,农民工随迁子女难以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后续教育。为此,我们建议,可以在经济发达地区逐步试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定向培养制度”,即向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部分职业教育学校,为当地企业定向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无法在城镇接受后义务教育的困境。只有农民工随迁子女对后义务教育有了希望,他们才可能更积极地参与和接受义务教育。这也是我们在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后,城市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注释:

  ① 李希贵:《2009年关注什么》,《人民教育》2009年第1期。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10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