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徐梓豪以浙江省理科第七名的成绩,考入了北大。毕业时,曲瑾对学生提出了高中阶段的最后一个要求:“上大学后,你们要多走一走,让视野更宽阔,让胸怀更阔大。” 不久,她接到徐梓豪的电话:“老师,我要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您和我一起走,好不好?”曲瑾笑了,老师快50岁了,体力不行。但老师答应你:陪你徒步古蜀道,看一看什么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呈现给学生 在镇中的校训里,有“健美”一词。校长吴国平解释说:“它不仅指身体的健康,也指人性向善,人性向美。” 每年春夏之交,正是镇中校园最美的时候。一树繁花,一树绿阴。2008年5月,离高考还有一个月,吴国平信步走到了学校的美术活动室。5个学生正在那里画画,笔下的校园色彩斑斓。 他问几个学生:“你们是哪个年级的?”“高三。” “是准备考美院吗?”学生的脸一下子红了。原来,这几个学生是高三理科班的学生。因为喜爱美术,一直坚持每天活动课时间画画。脸红了,是担心校长批评:马上要高考了,还有心思做这些? 但吴国平只是仔细地看了看画,说:“画得很好,要坚持下去呀。”后来在教师大会上,吴国平特意强调:对这类学生,一定要鼓励支持。 “我们不要用任何借口,去剥夺学生欣赏美、崇尚美的权利。”当时他说,教育应该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强烈而直接地呈现给学生,因为“美中有真,美中有善啊”! 在物理课上,老师周金中给学生讲物理和艺术的关系。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物理学不是冷冰冰的,它的内在是追求真善美的。 他给学生看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并且告诉他们,画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它在光线上运用了与物理学有关联的晕涂法。 他给学生看现代画家马格利特的人像画。那幅画里,看人像的前面,居然就像看到人的背面一样。学生们一惊,觉得很怪异。这个时候,周金中就笑眯眯地对他们说:“你们用物理的相对论想一想,如果接近光速的时候,是不是能看到这个情形?” 有关艺术的话题,周金中有机会就向学生提及。他的学生也渐渐学会了在物理中欣赏到美。他们说:“艺术求美,科学求真,两者交融在一起,不可分割。因为美与真,本来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很多学生也因此把听周金中的物理课当成了一种享受。在他的班上,曾经有一个对物理丧失了信心的学生,最喜欢的是体育,最害怕的是物理。听了周金中的课后,他悄悄地对周金中说:“我现在宁愿上物理课,也不愿意上体育课。” 和一些物理老师不同的是,周金中不喜欢用有趣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解释说:“用实验让学生感兴趣,不是把情感当作认知的工具吗?教师绕来绕去,只是想利用情感,让学生去做某件事情,或去记住一个知识点。这太功利了,对学生是一种损失。情感,应该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如果物理学下去,只是让人觉得机械、生硬,一点人情味都没有的话,或者只是依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是依靠理性思维训练的话,那学生学到后来,肯定没兴趣。” 周金中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学生“将来投身物理,是源于一种对美的追求,而不是单纯地对学科知识的追求”。 他曾经在学校里,给高一学生开《艺术与物理》讲座。能容纳二百多人的报告厅里,坐得满满当当。有个班当时正在上课,只有几个学生在讲座结束时,跑来听了个结尾。第二天,这个班的班委代表全班同学找到他:“周老师,您能不能在我们班再讲一次?” 对听自己讲座的学生,周金中总是告诉他们,我这儿不是培训班,不是你听了就会提高多少分。就像给小树浇水,今天一点,明天一点,是不能立马看出它能长多高的,但总会有些帮助。 有时,周金中也会想象:“十年二十年之后,自己教的学生不一定对某个规律、某个公式记忆深刻,但是他至少对我课堂上那幅《蒙娜丽莎》感兴趣,有印象。”周金中说,这就是教育的潜移默化,春风化雨。 2008年,他带的学生毕业了。一位学生,特地和父母一起来感谢他:“老师,您知道吗?您拯救了我们班的物理。”这个学生,周金中刚接手他们班时,第一次期中考试,物理只考了42分(总分100分)。两年后高考,他的理科综合成绩是265分(总分300分)。 校长吴国平为此常常感叹: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最需要的是美的阳光,只有美的力量,才能战胜内部和外部的黑暗。知识有大美,人性有大美,情感有大美,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去追慕美好。 美好的感受,是能通过老师传递的。在镇中,郭天彪是小字辈的语文老师。工作之余,最爱读书和行路。每年暑假,他打上背包,一路走,一路写下日记。有机会,就把自己的感受渗透进课堂。 高一上《边城》,他给学生讲自己在凤凰县城的故事。他说,小城的人很质朴,在饭店里多点了菜,老板就会提醒,不要再点了。 他还告诉学生,在他住的旅店旁,贴着一张红纸,写着凑钱买鸭子,谁捐了多少钱。端午快到了,县城要比赛“抓鸭子”。他记得很清楚,黄永玉排在第一个。最后一个人,捐了5元钱。 “我想让学生知道,那种日常生活里的风俗,那种很淳朴的人心,是和《边城》里面表现的人性美相暗合的。”郭天彪说,现在的学生,说起人性,说起美好,头头是道,但你再进一步追问:什么是人性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十有八九,他们会哑口无言。 郭天彪就对学生说,文学即人学。在文学世界里,就像《边城》一样,有很多温暖美好的东西,多接触文学,你就会对美好和温暖抱有一种热爱和渴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对人类精神的拯救更加强悍。” 当时,他上课的那个班,有些学生语文习惯差,甚至看不起文科,说,要不是因为考试,早就不学语文了。可那节课一结束,学生不乐意了:“这节课怎么这么短?” “只有美好的东西,才能长久地吸引住学生,才能让整个校园充满经久不衰的人性之光。”校长吴国平说,这是自己的教育理想。实现它,需要情感细腻、洞悉人性人情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是会真正赢得学生尊重的。 两年后,郭天彪教过的那个班毕业了,好几个学生选择了在大学里读中文系。离开学校前,学生集体送了他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一节课征服了一个班。” 责任与自信,开启学生成长的“金钥匙” “承担责任,人生才有意义。”类似的话,镇中班主任常常对学生提起。 在班主任马昕坪的班上,没有固定的班干部。按照学号,每8个人一组,每周轮流承担班委的职责。 “责任,就是做你力所能及的事情。”刚接手新班,马昕坪总要对学生说,一个人不承担责任,那他的存在就对别人没有意义。因为即使你消失了,也不会影响到任何人,你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对开始领悟这个道理的学生,马昕坪从不轻易批评。 有一次,班上的团支部书记组织大家做义工,打扫体艺馆。班会课上,团支部书记总结说,全班除了两名同学打篮球没报名外,大家都积极参加了。马昕坪没有表态。 下了课,两位学生找到马昕坪:“当时报名的人太多,我们没报上。听团支部书记说,没报上名的可以不去,所以才没去。”说的时候,惴惴不安。 马昕坪一看,点点头:“不用说了,我相信你们,你们绝对不是那种投机取巧的人,回去吧。” 后来他对同事说,学生来找我,说明他们已经在反省自己的行为了。《晏子春秋》里不是有一句话么?“省行者不引其过。”就是说,一个反省自己行为的人,我们不要去追究他的过错了。 “一个人的责任心,是在不断的反省中产生的。”现在,很多老师头痛,学生做错事就说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想逃避责罚啊。 “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犯了错,老师批评了。我心里不仅不会反省,而且会觉得:我犯了错,你也批评我了,两相抵消,各不相欠。于是心里平衡,不再受良心的谴责。” “所以做班主任,千万不要为了一点小小的错误,就把学生骂得狗血淋头,孩子都是在犯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如果我们不批评他,宽容他,他反而会去反省自己。这种反省的力量比我们批评的力量强大得多。” 慢慢地,马昕坪的学生知道了通过反省,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如果学生违反了纪律,他会主动找到马昕坪:“老师,今天我让班级扣分了。”很多次,学校进行“学生基本素质考核”,结果出来,马昕坪的班常常是一张扣分单都没有。这个时候,全班学生就特别开心,使劲鼓掌:是自己的负责任,给班集体带来了荣誉。 在学习上,他也鼓励学生反省:“我的课堂效率有多高?”“我订正作业的效率有多高?”即使考得不好,马昕坪也不会替他们找原因,而是告诉他们: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分析好,你再来告诉我。 为了准备高考,有些高中老师把作业看得很重要。但马昕坪告诉学生,学习是为解决问题而学,不是为完成作业而学。如果通过反省,把问题解决了,就不用写作业。他信任学生,因为学生知道该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