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学生,也从来没有辜负过他的这份信任:2005年,他带的文科班,高考重点率是88.8%。秋季,他新接高一,到了2008年高考,重点率是92.6%,几乎是全浙江省重点率最高的文科班。 谈到责任教育对自己的影响,一位刚考上大学的镇中学生说:“镇中让我知道,每个人都要担负起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人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人的价值只有在承担责任时,才能得到实现。” 对责任,校长吴国平也常常说起。但他也不忘提醒老师:“责任的后面,要有自信作支撑。”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又怎么能去完成职责,履行责任呢? 进入高中,有的学生基础不扎实,成绩一塌糊涂,信心没有了。数学老师张宇红,就在作业本上、试卷上给这些学生写条子。对那些几乎想放弃的学生,她写道:“原来学习想好很简单,考试吃点亏就可以了;原来当天才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去做就可以了。”对那些不会思考的学生,她说:“学习要靠自己思索而得。一切由老师告知,便无从进步。”…… 三年下来,张宇红写给学生的纸条,足足有上万张。学生把她写给自己的纸条,集成厚厚的一个册子。他们说:“看到它,心就有了依靠。” 课堂上,张宇红告诉学生,“课堂是允许犯错的地方。不怕出错,就怕没想法”。在这种氛围里,学生不断地冒出奇思妙想。有时学生说错了,张宇红想打断他,别的同学就发言了:老师,你让他说完嘛。 “我是一个幸福的倾听者。”张宇红说,有时上完课,自己会坐在办公室里回味一番,甚至偷偷地笑一会儿。那种课堂的感觉,“真的很美妙,有时跟别人说,别人都理解不了,只有我和学生能明白”。 2008年高考,张宇红所带的班,数学平均分达到了125.4(总分150分)。她的学生,用诗般的语言,感谢张宇红这个“诗人般赋予他们信心”的数学老师:“我们是在荒野中奔跑的孩子,需要一个人,在天黑之前带我们回家。张老师就是这么一个人。” “拥有责任与自信的学生,内心一定会强大而和谐。”校长吴国平说,这样的学生,也许不会次次成功,但他在关键时刻会顶住。 2008年毕业的许颖桦,参加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失利了。但她一如既往,当好班级的临时班长;在校门口值勤,她仍然像往常一样,给每位进校的老师深深鞠一躬。 班主任王静问她:“你这样做不累吗?”她说,我给老师鞠躬,看到老师们都很开心,我一整天也就很开心。 带着这样的心态,许颖桦走进了高考的考场。成绩出来,浙江省理科第二名。上了大学,她最难忘的还是镇中:“学校给了我强大的力量,让我收获了双倍的快乐,甚至更多。” 不要让学生成为“中空人”,他们的人生应当丰富起来 “我从不赞同周六、周日补课的做法。我总是告诉老师,不要让学生成为‘中空人’,他们的人生应当丰富起来。”吴国平理想中的校园生活,远离粗放、简单、生硬,富含人文、精致和生动。 秋季开学时,政教处老师发现,男生宿舍背面的墙角里,不知被谁星星点点喷上了图案。老师很生气,好好的校园被涂成了什么样子!可吴国平静静地看了一会儿,突然说了一句让人意外的话:“我们把操场的墙面空出来,让学生去涂鸦。” 当时,他想的是,艺术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与呼应,只要是真诚的,就会让学生整个人都敞亮开来。“教育有时不仅需要‘割害’的见识,还要有‘割爱’的勇气。我们要学会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割弃一些眼前的利益。”他说。 整个学校的操场,400米长的白墙,分给了各个班级。设想、画草稿、喷颜料,学生们尽情挥洒着自己的青春与创意。创作完成,足足保留了一年的时间,让每个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 喜爱并参加了涂鸦的学生,心里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走过操场,看着自己的作品,自豪感油然而生。”从那以后,镇中校园里再也没有乱涂乱画。 冬天到了,飘落江南难得一见的雪花,衬着红的梅花,绿的小溪,校园分外妖娆。学生社团贴出海报,号召大家参加“我眼中的校园”摄影比赛活动。他们说,校园多美,走出教室吧。言下之意,去欣赏美景,不要让自己的青春留下空白。 新年来了,4个男生结成“海子组合”,参加学校的迎新元旦晚会。他们自弹自唱,一曲《奔跑》,让晚会达到了高潮。 我们想漫游世界,看奇迹就在眼前,等待夕阳,染红了天,肩并着肩许下心愿。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追求雷和闪电的力量,把浩瀚的海洋,装进我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 台下1600多名学生,挥舞着手臂,摇动着身体,跟他们一起高歌:“把浩瀚的海洋,装进我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 高二时,“海子组合”的一个成员考取了英国的牛津大学。离校时,他对同学说:“我永远也忘不了组合的故事。” “我总是提醒老师,不要用学习和作业填满学生的时间。镇中三年,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到两项特长,不是为了能加多少分,而是为了他以后的人生能丰富起来。”校长吴国平希望,“将来,不论我们的学生是高层科技人员,还是普通劳动者,如果他能始终保持一项体育或艺术的爱好,他的生命质量就会很高。” 多让学生接触课堂以外的事物,多给学生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让镇中成了学生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甚至觉得,在镇中一切皆有可能。”高三学生陈潜,是学校“爱的慈善工作站”的创始人和首任站长。 在筹备工作中,这个开朗大男孩的一句话,打动了镇海慈善总会会长:“我们创办慈善工作站,不是为了筹集多少钱,而是为了让爱与慈善,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筹建的那段时间,陈潜几乎每天都会哭一次,以疏解压力。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学习、设计团队、与外界联系,各种任务交织在一起,挑战足够巨大。但是,“压力最大的那段时间,也是我最有收获的时期。我发现,自己原来有这么大的潜力。”陈潜回忆说。 当年的迎新元旦晚会上,慈善工作站的授牌仪式成了全场亮点。镇海中学,也因此成为浙江省首个有学生慈善工作站的学校。 2009年,陈潜申请美国大学。在“个人陈述”里,他详细写了自己创办慈善工作站的过程。他最后写道,“有些人抱怨没有机会,但机会就在你身边。如果看不见机会,你就自己去创造”。 3月,他收到了来自美国十三四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供他挑选。 精神上的愉悦和充实,成了镇中生活最让人怀念的地方。一个已参加工作的镇中毕业生,这样回忆自己的高中生涯:一份份学生自己撰稿、编排的手抄报在报栏里出现,在师生间传阅;一次次辩论赛、演讲赛,莘莘学子论人生、论事业、论时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只为探求真理。 “三年镇中生活,对我,对每一名镇中学子而言,都太过短暂却又意味永恒。”早已毕业的学生,仍然对镇中恋恋不忘。 “我们不再仅仅是学校的产品,我们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 “那一种海纳百川的和谐与包容,大概只有镇中人才能深刻品味到。” 2008年,陈琨进入北大学习。他给母校写了一封信,他说:镇中让我学会了用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我的世界也因此变得不同,就连冰冷的石头也开始有了意义。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