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村扫盲教育实验纪实
2010-04-12  2010年04月12日  来源:人民教育

用知识的力量改变乡村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村扫盲教育实验纪实

  ●杨杰军 廖会兰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县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7.2%。总人口16.8万,其中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占75%。“九山半水半分田”和“两山喊得应,相见要半天”是这里地形特征与人口分布状况的真实写照。

  龙胜县于2007年6月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2007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龙胜县社区教育管理中心2007年度“国际阅读协会扫盲奖”。龙胜县的农村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的覆盖率达100%,脱盲后的农村劳动者普遍掌握了两门以上生产与生活实用技术,特别是转变了观念,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龙胜县的农村扫盲教育为当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构建农村扫盲教育实验网络

  龙胜县农村少数民族妇女中的文盲一度占全县文盲的78%,这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把开展农村全员性的扫盲教育实验作为一项战略决策来组织实施。从1999年春季开始,逐步建立了“县—乡镇—行政村—自然屯社区”四级工作网络:县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和县政府主管领导为正、副组长的“民族农村全员性扫盲教育实验”工作协调委员会,并在县教育局设立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和教育局局长任正、副主任的办公室,筹建了主管和指导全县农村全员性社区教育实验的社区教育管理中心;各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建立以成人技术学校为载体的农村社区教育学校中心;在行政村成立农村社区教育学习中心,并建立校务委员会;在自然屯成立社区教育学校,以方便群众就近接受扫盲教育和因地制宜学习为原则,创设全员性学习基地。

  龙胜县依托各级成人教育机构和学校及各级中小学(含职业学校),打造了农村全员性扫盲教育实验工作阵地。建立了农村全员性扫盲教育实验师资队伍,县、乡镇两级配备专职的施教人员和管理人员。专职人员以原有的扫盲、成人教育师资为主干,适当补充和调整;行政村和社区两级以兼职为主,除由成人技术分校的兼职教师与管理人员负责以外,还根据农村社区教育的特点和需要选聘相应的兼职人员予以充实。构建了“政府统筹,教育部门搭台(牵头),资源共享,各有关部门合力唱戏(办学)”的民族农村全员性扫盲教育实验工作模式。每年年初由县政府以文件形式下达年度农村全员性扫盲教育实验工作方案,实行各级领导负责制,并签订责任状,政府一条线,教育一条线,层层落实工作目标和责任,列入岗位责任年终考核。县、乡镇政府主管领导还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农村全员性扫盲教育实验工作,不仅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挤出经费,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还在人力上予以倾斜。为适应农村全员性扫盲教育发展的需要,批准成立了龙胜县社区教育管理中心和乡镇社区教育学校中心,并配备了专职的管理与施教人员。原副县长韦爱敬同志带领县乡有关人员下村进行实验工作调研并培育实验点,退居二线后常年在泗水乡里排社区等实验点义务指导,默默奉献;县委常委、副县长、宣传部长韦秋燕同志多次现场办公,研究实验工作,还带领潘继凤等学员骨干外出培训学习。各乡镇每年对实验给予经费扶持。三门镇筹集30多万元建设了一流的镇农村社区教育学校中心,和平乡把新建的文化宣传站作为社区教育学校中心的办学基地,龙胜镇、泗水乡、和平乡等乡镇通过多种渠道筹资建起了坳背、里排、黄洛等社区教育学校。县直属有关部门也积极支持全员性扫盲教育实验工作。农林、科技、水产、卫生、司法等部门每年都提供急需的师资力量,发改局、劳动保障局、旅游局、扶贫办、民政局等部门还从资金、信息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帮助。由于党政重视、部门支持,龙胜县的民族农村全员性扫盲教育实验已经初步形成了工作网络,为实验的深入进行和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一支过硬的农村扫盲教育实验师资队伍

  龙胜县教育局石志远副局长说:“实施少数民族农村全员性扫盲教育实验,人的因素是第一要素。农村全员性扫盲教育实验的管理与施教人员的素质、责任心和使命感如何,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县教育局始终把实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实验工作的重点,在人员的择优选调、工作业绩的考核、待遇的保证、不断学习的具体要求及管理力量的加强等方面都有制度化的措施与保障机制,保证了师资队伍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奉献精神和创业精神,成为当地教师队伍中的优秀群体。县、乡镇专职管理与施教人员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具体实施少数民族农村全员性扫盲教育实验,其中涌现了不少为扫盲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典型。县社区教育管理中心的吴志流同志长年深入实验的第一线调研和指导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被人们誉为“吴基层”;和平乡农村社区教育学校中心常务副校长兼扫盲教育专任教师康登富20年如一日,足迹遍及全乡14个村51个社区。他一般每天都要步行到一两个社区教育学校检查指导工作,每到一校都访问学员,耐心听取意见和建议,并听课和授课,每上一节课他都因地制宜地备好课、写好教案。在他的指导和培养下,涌现了黄洛瑶族文明致富示范社区、“全国十佳识字女状元”潘继凤、桐木社区养鱼致富能手余业有等脱盲致富先进典型。他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扫盲教师和县先进教育工作者,群众亲切地称他为“我们最亲的同年爷”(瑶族群众的尊称)。就是靠这样一支特别不怕苦、特别能战斗、特别有创新精神的队伍,龙胜县的农村全员性扫盲教育实验进展顺利,逐渐取得了显著成效。

  少数民族妇女走上脱盲致富的幸福路

  龙胜县开展农村全员性扫盲教育实验,把突破口选在扫除少数民族妇女文盲上。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包括农村扶贫工作者与脱盲对象手拉手,扫盲教师与妇女脱盲对象结对子,给脱盲对象送教上门,并实施包教、包会、包巩固提高和包跟踪服务的“四包”办法等。这些措施不仅明确了农村扫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且创设了农村扫盲教育的长效机制和学习氛围,扶贫与治愚两手抓,扫盲与发展生产两不误。

  龙胜县地广人稀,各族群众居住分散、学习基础不一、风俗习惯各异。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组织少数民族妇女参加学习?县社区教育管理中心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以方便少数民族妇女就近学习为原则,打破行政村、村民组的界限,以农村社区(自然屯)为农村扫盲教育办学点,推进农村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二是根据农村少数民族妇女文盲居住分散的特点,采取集中学、分散学、夜间学、农闲学、学习与活动相结合、送教与包教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等灵活机动的学习模式。三是根据农村少数民族妇女的文化基础、年龄、家庭负担与学习积极性的不同以及个人爱好等具体情况,采取分散学习、分类辅导、分类推进、分别指导等因材施教的扫盲教学方法。四是根据民族方言特点,采用汉语和少数民族方言进行“双语”教学,并运用唱山歌、生产实习、生活体验及收听广播、观看光碟和电视节目等手段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和寓教于乐的扫盲学习活动。五是充分发挥教师送教、包教、帮教的作用,学员采取互教互学、合作学习、参与式学习、开展学习竞赛等学习形式,并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老年人协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六是利用社区特点,把开展扫盲教育与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面向农村少数民族妇女的扫盲教育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掌握了知识和技术的少数民族妇女走上了致富路。黄洛社区瑶族妇女潘继凤以前不仅一字不识,而且连汉语都难以听懂,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进入农村扫盲学习班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克服了家务重、农活忙、基础差、语言不通等困难,刻苦学习,终于顺利通过了识字关,并作为少数民族妇女代表参加全国脱盲妇女识字大赛,荣获“全国十佳识字女状元”称号。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家乡的姐妹们学文化的意义,并走村串户引导大家共同学习,探索以学技术促进学文化、以发展生产促进学文化等新的学习途径。2001年,她带领姐妹们学习民族歌舞表演、旅游英语会话和民族刺绣,成立了大嫂子歌舞队,跳起了瑶族长发舞。在潘继凤的带动下,全社区55名剩余文盲妇女不仅全都脱了盲,还普遍掌握了3门以上农村生产、生活的实用技术,于2002年和2004年先后应邀参加了澳门、上海的民歌节活动,引起强烈反响。现在红瑶妇女导游员每天都要接待数百名中外宾客,成为龙脊梯田景区旅游服务的骨干力量。潘继凤被推选为社区教育学校副校长,还当选为县政协委员,2007年6月应邀出席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国际扫盲论坛”会议。农村扫盲教育擦亮了少数民族妇女的眼睛,激发了她们脱贫致富的热情,涌现出一批脱盲妇女致富典型,如“用小小鞋垫闯出大市场”的侗族妇女杨惠梅、大胆创建农村社区“农家乐”旅游公司的壮族妇女谌伦玉、自筹资金建设旅游观光农业基地的苗族妇女石显珍、兴建蔬菜大棚,将蔬菜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多熟的瑶族妇女侯艳玲等。

  防止新文盲的产生

  龙胜县在扫除农村文盲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新文盲的产生,特别是女童新文盲的产生。通过举办民族班、女童班、女子班、职业初中班,创办寄宿制学校,开设劳动技术与“绿色证书”教育选修课等,有效防止了新文盲的产生。农村少数民族妇女脱盲后,尝到了有文化、懂科技的甜头,改变了“送女孩读书,不如让女孩养猪”的旧观念,大大提高了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

  龙胜县努力办好寄宿制学校,学生不用再起早摸黑上学,既保证了学习时间,又大大减少了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隐患,学生上学更轻松、更安全,教学质量更有保证,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有效激发了学生上学的积极性。在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学“绿色证书”教育及新生劳动力就业资格培训中推行选修课模式,很好地探索了基础教育为“三农”服务的途径,使大批初中毕业后不能再升学的毕业生直接步入生产一线后,能迅速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和学科技、用科技的带头人,改变了以往中小学生受“读书无用论”影响而厌学辍学的现象和中学毕业生“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打工挣不到票子”的不正常状况。构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为农村造就高素质劳动力的机制,受到了专家和农村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也使农村基础教育与“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达到了新水平,有效地杜绝了农村新文盲的产生。

  新型就业技能培训让农民得实惠

  只抓扫盲教育,而不抓农村全员性的社区教育学习活动,则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没有学习氛围,脱盲与巩固提高对象不仅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为此,龙胜县开展了农村全员性的社区教育学习活动,在扫盲和扫盲后的继续教育中创造条件,在全县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学校。这样不仅一举攻克了扫除剩余文盲和扫盲后巩固提高的难关,还实现了以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促进农村发展、以全员性社区教育学习推动扫盲后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针对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给农村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龙胜县还开展了“离土不离乡”、“亦工亦农”等全员性的新型就业技能培训。2007年送教下乡,进行宝石加工技能培训、少数民族旅游纪念品加工培训、少数民族农村“农家乐”服务技能培训等项目,培训1万多人。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从事亦工亦农的二次创业,伟江、平等、乐江等乡的宝石加工家庭小作坊,和平、泗水、平等、乐江等乡的少数民族旅游品刺绣庭院和龙胜镇、泗水乡等乡镇的“农家乐”服务接待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已成为龙胜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解决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带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的有效举措。开展“离土不离乡”的全员性创业教育培训学习活动,大大加快了龙胜县的全员性扫盲教育进程,进一步推动了农村扫盲教育的深入发展。

  如今,龙胜的扫盲教育已经告别了“看书识字唱主角”的阶段,除几个偏远村镇尚有剩余文盲外,其他乡镇的扫盲工作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由识字型到知识型的转变。漫步在龙胜的乡间,常常可以看到村民们利用在扫盲教育中学到的知识和技术种植瓜果,大力发展“农家乐”,新型生态旅游农业已经蓬勃发展起来。2008年,龙胜县人均收入比1990年增长了近6倍,近年来每年用于农村的新技术达6-8项。随着扫盲后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龙胜县的农村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广西龙胜县教育局)

  (原载《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3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