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幸福是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
2010-04-12  2010年04月12日  来源:人民教育

  ● 罗儒国

  教学作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是追寻价值、创造价值、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生命活动。那么,教学对教师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对教学价值取向的论述。

  关于教学价值取向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已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形成了不同的观点,见仁见智。

  1.为迁移而教。

  “为迁移而教”是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代表性人物是美国著名学者奥苏贝尔。在奥苏贝尔看来,“为迁移而教”强调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学生头脑中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为了促进迁移,教学时必须注重那些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首先,教学要注重设计“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新材料之前呈现给学生的一种引导性学习材料,它以通俗的语言概括说明将要学习的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认知框架。先行组织者可以是一条定律、一个概念或一段概括性的说明文字,也可以是形象化的模型。其次,要改革教材内容,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2.为创造力而教。

  美国著名学者哈格里夫斯认为,知识经济受创造力和灵活性的激励与驱动,知识社会中的学校必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灵活性等素质,否则其民族和国家将会面临落后的命运。但是,越来越多的学校不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灵活性,而是受到强制性、注重微观管理的课程的困扰;学校和教师肩负的不是全力培养学生同情心和团体性的使命,而是被挤压进考试分数、成绩目标和考核排名的死胡同。他认为,知识性、创造性和独特性是人们所做的一切事情的本质,因此,面向知识经济的教学要重点培养创造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冒险的精神等品质。

  3.为思维而教。

  华东师范大学郅庭瑾副教授认为,一个人能够自由地思维和自主地思想是“何以为人”的基本凭据。思维基于知识,产生于问题,并因为问题而得到持续不断的、深入的发展。思维的最终目的不囿于知识,而在于使问题得以解决,并不断创新和发现。由此,她提出了“为思维而教”的命题。她认为,同知识、价值、美德一样,思维既构成着教育,也依赖着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其实就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换句话说,教会学生思维,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掌握作为一种“非言语程序性知识”的思维,而不是把有关思维的定义、概念、特性等陈述性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进行专门的思维培养是一种高效的和有价值的教育形式,随着人们对思维过程及其心理机制的认识愈益完善和深刻,必将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带来新思路,为思维的教学提供更为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

  教学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反映了人们对教学理想的不同追求。然而,就已有的各种观点来看,教学价值取向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第一,人们往往将教学活动视为特殊的认识活动,忽视教学活动的生活意蕴、生存价值。教学作为师生的一种自成目的的生命活动,既不在生活之外,也不在生活之上,而在生活本身。“劳作不仅是人生的工具、手段,它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就是人生。它不是工具性的,而是存在性的。不是为了生存,所以我们劳作,而是因为我们生存着,所以我们劳动着,劳作就是我们的生存。”[1]第二,从价值取向的主体维度来看,注重学生本位、社会本位,相对忽视教师的个体需要。人们往往注重的是教学活动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即将教学活动视为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对于教学活动的内在价值、目的价值或生存价值,则注意得不够,理解得不够深入。教学活动作为师生的生命活动,内在地具有生存价值、目的价值。它不仅是学生生命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还是教师自我生成、自我发展以及生命价值实现与生命意义充盈的过程。这样一来,教学活动既是“成人”、“成才”的过程,也是“成己”、“育己”的过程。第三,从价值取向的内容维度来讲,注重表层价值,而相对忽视终极价值。也就是说,人们往往注重教学活动在学生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能力养成等方面的作用与意义,而相对忽视教学活动在师生幸福体验与创造,以及生命意义充盈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在笔者看来,教师的教学并不只是为了知识和能力,更是为了幸福。简言之,“为了幸福而教”。可以说,幸福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价值取向(但不是唯一价值取向)。何谓幸福?一般而言,幸福是个体生存需要、发展需要、社会性需要等生命需要得到满足时对整个生活状态感到满意的愉悦体验与心理感受。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幸福总是个体性的。幸福是人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时的一种快乐的心理体验,是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满时快乐的心理体验。所以,幸福是依个体的主观感觉而转移的,离开个体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幸福不可能实现。第二,幸福是总体性的范畴,它意味着美好的生活。严格意义上说,“生活”是总体性范畴,它不是指人的生活的某一方面。幸福实质上就是对整个生活感到满意的心理体验。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