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重视生命教育 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
2010-04-12  2010年04月12日  来源:人民教育

  以上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方面,虽然都可以独立存在且仍可被称为“生命教育”,但却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生命教育。只有这三个方面内容同时存在于教育活动中,才能说这种教育活动属于完整的生命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营造生命教育情境。

  要想取得生命教育的理想效果,就必须营造有利于生命意识形成及发展的环境与氛围。建立自由、和谐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一所学校的独特校园文化风格会渗透到每一个学校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学校应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具体实践中真正做到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注生命的发展。例如,在学校设立有关生命教育内容的宣传橱窗;建设校园网内部的生命教育专题网页;制作具有生命感召力的大型壁画;举办生命科学展等。在学校的制度建设方面,设立分管生命教育的组织机构,长期从事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将生命教育列为师资培训课程;把生命教育列入课程设置,保证课时与质量;开设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对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进行咨询、指导与救助。

  (二)采取多种形式设置生命教育课程。

  首先,独立设置生命教育课。独立设置生命教育课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和有效的途径。一方面,生命教育的知识、生命安全的技能、生命生存的技巧是可以教授和演习的,因此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教授;另一方面,通过独立的生命教育课可使青少年获得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使青少年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认识生命及意义。目前,我国的生命教育课程还亟须加强,课程专家和中小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开发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设立生命教育综合课程。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环境教育、美育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在内容上容易出现与其他学科课程的重叠,容易使非生命教育课教师忽略其推行生命教育的责任。综合课的开设正好可以整合学校生命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所谓综合课,就是将生命教育作为综合课程里的一个单元进行教授,如“生存教育”、“生命美育”,这样,一方面可使青少年获得系统的生命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能与其他跨学科课题(如德育、环境教育等)联系起来实施。再其次,实施生命教育的渗透式课程。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所有的课程当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各科课程的特殊规律,善于发现和挖掘各科课程中的生命教育的因子,达到使生命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素质。

  教师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生命教育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接受生命教育的水平,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命教育的成败。我们不可想象缺少了具有良好生命教育素质的教师,学校生命教育会变成何种模样。杜威说,所有其他的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素质。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让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建立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正确认知,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创造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成长环境。

  (四)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建立生命教育网络。

  青少年的生活是多元化的。青少年思想的形成,除了在学校接受老师教育的影响,还要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因此,开展生命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协作。要积极利用现有资源,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的青少年教育网络,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形成一个安全的情感支持系统,创建学校主导,家长和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协作机制,构建一个温馨的教育环境。如,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家庭教育资源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创造不可或缺的条件;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可以向社区内部的学校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向社区开放,形成互动互补效应。城市里其他公共资源,包括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媒体和网络都有生命教育的各种丰富信息,都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场所和教材。

  生命教育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原载《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4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