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对构建“服务型教师培训体系”的思考
2010-11-04  2010年11月04日  来源:人民教育

  二

  在具体实践中,构建服务型教师培训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和方向。

  (一)公益性:服务型教师培训应该面向全体教师,而且坚持以政府“埋单”为主。

  在过去的培训中,由于培训资源相对较少,存在着“重骨干”的倾向。即使有全员培训的提法,但与骨干培训相比,全员培训的投入、实效也有着较大差距。这样,就出现了“培训过剩”与“培训不足”并存的现象。这种“不公”在造成教师差异的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质量的差异。

  但笔者认为,教师参加培训既是教师的一项义务,也是教师的权利。服务型教师培训要让每个教师都获得同样优质的教师培训。面向全体,不断提高服务的广度,实现“均衡服务”,是服务型教师培训必须坚持的方向。

  另外,在“任务型”培训中,一般要向学校、向教师收取部分培训费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型教师培训的首项“服务”就是减轻教师、学校参加培训的经济负担,实现“免费服务”。浙江省宁波市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农村教师培训的各种费用,如交通费、住宿费、培训费、资料费等都由政府专项培训经费支出。据初步统计,2008年宁波农村教师人均专项培训经费在1500元左右。培训的公益性得到充分体现。

  (二)个性化:教师培训要适应教师的个性需求。

  过去那种“一年一内容”的培训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从理论上说,培训内容越细,越能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但实践中,因为实施成本太高而不现实。一种较好的办法是让教师“点菜”,然后由有相同要求的教师共同学习。宁波实施的“套餐制”、“菜单式”培训,已经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让教师倾听,更要让教师述说,让不同教师的知识背景成为培训的重要课程资源,这是体现培训个性化的重要方面。当培训尊重了教师的现实基础时,培训就不再仅仅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帮助;不再是不断地否定,而是一种成功的快乐体验。

  (三)全程化:培训不只停留在教师集中培训的“瞬间”,而要深入教师的工作全过程,实现“全程服务”。

  服务型培训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要实现优秀。这种优秀离不开教师的实践,也需要教师的长期努力。实现全程化时要关注教师的以下两个过程:

  首先,要关注教师学习、研修、工作的全过程。服务型培训要进入教师的教学实践,实现“工学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帮助教师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请上来”与“走下去”相结合,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成效与水平。

  其次,要关注教师适应期、稳定期、发展期的全过程。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师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应该得到有效支持。目前,青年教师的培训效果较好,但到了35周岁以后,普遍存在着停滞不前的“高原现象”。因此,如何实现这些教师的第二次飞跃,应是服务型培训所着重关注的问题。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