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姚嗣芳:爱和生命一起飞扬
2009-08-05  2009年08月05日  来源:人民教育

潜心探索——唱出爱的旋律

   从教20年,我一直虔诚而执著地站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怀着对教育的挚爱,我在教育改革的路上潜心地探索着、成长着,努力做一名不断进步的语文教师。我被自己创造的语文教学的境界改变着、激励着……

   说起个人的成长,我非常感谢成都师范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从1986年开始,我先后参加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小学生情知教育模式研究”、“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成师附小校本课程的探索与研究”等多项教育教学实验。一项又一项的教改实验使我得到了锻炼,渐渐走向成熟。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成师附小就开始了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那时我就是课题组的成员之一。多年来,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认为它对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知识视野的扩大、读书方法的掌握、情感素质与审美素质的提升、求知欲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不仅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让学生及早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我在他们刚学完拼音之后,就推荐简单的注音读物,如《365夜儿歌》。这些儿歌浅显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以发小红花、发奖票、评“读书小佳佳”等各种各样正面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读儿歌,使他们在入学初期就尝到阅读的欢乐。

   为了让学生能长期保持浓厚的读书兴趣,我在班里营造出充满人文气息、文化底蕴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教室里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教室墙壁上的读书专栏有“好书推荐”、“读书心得”、“读书卡”等内容,教室里还有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的“班级图书角”。

   更为重要的是,我让学生家长也参与到其中,与家庭共建和谐的阅读环境,给学生更加开放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我倡导家长积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在班上开展了有特色的读书活动。如:孩子、家长、老师相互之间推荐好书,制作“读书资料夹”,创建读书手册,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经常交流读书感受等。家长的参与,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各种课外阅读信息不断地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书籍中丰富的知识陶冶着学生的性情,他们渐渐把阅读当作一种需要、一种习惯,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

   以书籍为中心,我常常组织起一个完整的读书活动系统,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益。我不定期地开展“故事比赛”、“演讲比赛”、“佳作欣赏会”、“读书汇报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剪贴册展览”、“办手抄报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创作”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并以讲、写、演等实践方式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学生们每人都有一本阅读登记册,上面密密地记录着他们每周的阅读内容。在“阅读龙虎榜”中,有大家评选出的“阅读小状元”、“读书小佳佳”。这样的读书活动,不仅保证了阅读的实效,避免了课外阅读中的形式主义,而且使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我还通过举办“课外读物跳蚤市场”,引导学生交换课外读物,促进课外阅读资源的再利用。

   在众多教育前辈的关心帮助下,我努力使我的课堂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课堂,成为开放创新的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我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成长结合起来,把语文看作“人学”,一切从人出发,求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完善。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领者,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去凸现学生主体地位,让课堂显现出学生生命的律动,充满温暖灿烂的阳光。课堂上,我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淡化人为的结构设计,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灵活调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我力求重积累、重体验、重感悟,师生合作,立体交流,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使认知性学习和情意性学习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的创造和发展。四川省社科院的查有梁教授曾经这样评价我的课:“看得见热情,看得见思考,看得见议论,看得见合作,看得见创造,越来越迈入教育的自由王国。”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在一个个课题研究中,我有过焦虑与困惑,有过反思与迷惘,更有过顿悟与觉醒,但这一切都促使我不断思考“教育”的内涵,在潜心的探索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一路走来,我从课题的普通参与者成长为主研人员、课题的领头人,我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我的教育行为日趋科学。一节节公开课、一篇篇论文、一次次讲座,都赢得了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赞扬。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