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从经常接触开始 杨院士侃侃而谈,我几乎难有插话的机会。 “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是完全面向大众的,我们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要接受小学和中学的教育,不仅如此,现在大学教育也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的教育。根据这基本的出发点,我的看法是,要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第一条,应该从广大学生出发,中小学的数学教育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不要让学生负担太重,不能只面向尖子学生。第二条,兴趣的养成要从比较轻松地学习和经常接触它开始。 “贯彻这样的原则,有的老师、有的家长就担心优秀的学生怎么办,是不是耽误了他们呢?我觉得没问题。小学的学生、初一初二的学生,他们的负担本来就不应该太重,尤其是小学生年龄还很小,八九岁、十一二岁,本来课余应该有很多时间去嬉戏,去参加文体活动;而不应该课压得很重,回家做作业一直到很晚,这本身就不正常。对初三或高中的学生,年龄已经十四五岁以上了,尤其是优秀的学生,分量可以适当地加重。课内的基本要求如果比较低的话,对数学很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己找参考书看,找比较多的题目来做,效果比老师教的还要好得多。 “现在有相当多的中小学生对数学课比较厌烦,不仅没有兴趣、而且感到很枯燥,感到是沉重的负担。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学校负担太重,要求太高,课排得满满的,上午四节课,下午还有三四节课,然后还有很多作业,学生要做到很晚。要让学生有兴趣,首先要学得比较轻松一点。如果他老觉得是沉重的负担,老觉得压得透不过气来,是没有办法引起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有的学生从小就形成了畏惧数学的心理,一直把数学作为负担,并没有主动地接触数学这门功课。一个人要对数学有兴趣,就要多接触。” 说到这里,杨院士举例说,“现在年轻人大多对京剧没有兴趣,而一般的老年人都对京剧比较有兴趣。退回到五六十年以前,比较小的地方除了京剧基本上就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经常接触到的只有京剧。其实,大多数人不见得能听懂每一句唱腔,只是比较熟悉这个旋律,慢慢他就有兴趣了。数学同样是这个道理,如果你从小比较多地经常地接触它,而且学起来比较轻松,不感到是负担,时间长了就慢慢形成兴趣了。” 杨院士年龄很小就插班上小学了,毕业时还没有满11岁。他上的是当时很有名的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他称自己那时年龄太小,没有什么自觉性,成绩算是中上等。1950年,他到当地的省中——江苏省南通中学读书。这所学校的校舍、师资、图书在当时都是非常不错的。初中一年级还是教算术,他的学习成绩尚好。到了初中二年级有代数和平面几何了。“英文字母可以构成代数式来运算,原来算术中非常复杂的题目,在代数中设了未知数,变成方程求解,就相当简单、规范了”。代数的巧妙求解,平面几何严格的论证和图形的变化,所有这些新颖的知识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杨乐,从这时开始他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回忆说:“我上了一个条件非常好的中学。同学都非常勤奋,非常用功。那时外部的环境比较好,新中国刚刚成立,对教育、对培养人才非常重视和需要。尤其是理工科,显得非常重要。自己主观上知道努力,对学代数和平面几何有兴趣。实际上中学教的内容非常少,一课就是一页到两页,你如果上课非常专心地听讲,就能掌握得很好了。然后,做老师留的四、五道题,我常常在课间十分钟就做完了。那时候中学下午通常只有一节课到两节课,其余时间都是自己支配的。我有很多时间可以去找参考书看,自己去做更多的题,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谈到这些,杨院士似乎在用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来印证一个人对数学的兴趣需要从经常接触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