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个班主任教师平时都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在家长会上他们能根据不同的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向家长做详细介绍,分析问题的特点,提供疏导的方法。每次家长会结束,总有一些家长围着老师探讨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总能听见家长由衷的感叹:参加这样的家长会真正地有所收获。 每个学期的家长学校也增加了新的内容,聘请了市心理学会的专家、长期在第一线从事心理研究的工作者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的导师,设专题向家长普及小学生心理卫生的知识,指导家长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灵,关注孩子成长。同时,学校还用多种形式开辟心理沟通渠道,如组织骨干教师根据心理调查和以往咨询中发现的学生心理困惑与积累的疏导经验,编写了《小学生心理困惑疏解》一书,供学生阅读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各班级还普遍开展与班主任悄悄谈心活动,班主任设立“悄悄话本”,随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学校设“悄悄话信箱”为学生提供与教师心理沟通的机会,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生心理困惑,走进学生心理世界,随机开展心理辅导的渠道;校报《鳌星报》开设辛老师信箱栏目,专门解答、疏导“悄悄话信箱”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鳌星报》每月一刊,班班张贴,在师生间起到了较好的沟通作用。 2003年起,学校在已经形成较为浓郁的“心育”氛围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了“走进学生心灵”与“走进学生家庭”相结合的活动。学校要求每个教师都要走访一定数量的学生家庭,不留空白点。老师们在年级组长的组织下分工合作,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他们或独自登门,或和班主任协作深入学生的家庭,与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感受和心得。在现代通讯设备高度发达的今天,老师们不辞劳苦亲自上门,深深感动了家长们。学校教师也感到这样的家访活动使教育有了更明确的针对性,并且赋予了学校教育新的理解和内涵。 在家访中,老师们明显地感受到了家长对科学家教的渴求。于是,在校园内,一场以家长为主要对象的主题为“关注家庭,关注孩子”的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会应运而生。2007年开春,学校专门聘请了省、市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和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与学校心理健康组共同组成了咨询组,现场解答家长的疑问。有的家长携带着孩子一起到会,有的家庭夫妻双方一起前来商讨教子良策,专家组的成员都一一给予耐心解答。原定的两个小时的家长咨询会,竟然延续了近四个小时,许多家长仍不满足,纷纷索取专家的联系方式,以便进一步交流沟通。大家都说,感谢学校搭建了这样好的平台。 二附小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整整走过了20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心理换位法、感情交融法、思想疏导法、知识衔接法、趣味引导法、鼓励教育法、尊重人格法、配合协调法等多种心理辅导方法。同时,归纳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现状的突出特征:一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经常情绪紧张、焦躁,产生心理烦恼;二是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属于心理困惑的轻微性质,但若不及时消除,会累积为心理矛盾,产生心理偏差,导致不良性格倾向的发展;三是小学生心理问题存在年龄差异,年级由低到高呈现上升趋势;四是家庭不良环境与家教方式不当是导致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们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推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个案分析专集》、《学科渗透专集》、《班队活动专集》、《辅导札记专集》、《学生心理困惑疏解》、《家庭教育困惑疏解》等专集,编写了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中央教科所对二附小的课题研究工作也给予高度的评价,从1999年开始,学校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实验校”,同时获得全国优秀成果一等奖9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这些可贵的经验对全国中小学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十年磨一剑。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切入口,以此抚育幼材,以此凝聚教师人气,以此提升学校教育品质、铸造学校教育形象,总结了一整套育人管理模式,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局面和独具魅力的办学特色,实现了从人为教育到为人教育的转变。(肖 铭 何 捷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