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一朵体验与智慧灌溉的生态之花
2009-09-23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人民教育

  凤凰山下 暨阳湖畔

  从山坡上采来了青青的竹竿,他们哼唱着熟悉的“河阳山歌”,在古朴优美的旋律中,跳起了节奏轻快的竹竿舞。

  他们在绿茵场上,黑白相间的足球成了一群孩子心中的“图腾”,崇拜着,追逐着,疯狂着,呼喊着,奔跑着,快乐着……

  背靠沿江高速,面朝凤凰名山,一群群孩子在踢毽子、拔河、滚铁环、跳房子、玩三毛球……那些父辈小时候曾经玩过的游戏,今天,被他们重又拾了起来。

  春日的阳光下,多了活跃的身姿,多了欢快的笑声。少年的情怀,在这里释放,青春的梦想,在这里放飞,好像生活本该如此美好,好像诗意的人生并不遥远。

  这是凤凰山下凤凰学子的风采。而暨阳湖畔的学生们则展现出另一番景致。

  每天上午一次大课间活动,两次眼保健操和下午跑是暨阳湖学校学生每天的必修课,还有每天下午4∶30到5∶00之间体育活动,学校开放所有体育器材,组织学生集体开展体育锻炼。

  更为吸引人的是,根据学生特点开发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你看,游泳、呼啦圈、蹦床、轮滑、滚铁环、抖空竹、竹竿舞,还有田径、体操,武术、游戏,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如同一席“体育大餐”。

  凤凰中学,因地处景色秀丽的河阳凤凰山麓,深受“河阳文化”的濡染。他们的阳光体育活动,体现了地方文化与体育精神的有机融合。河阳山歌做旋律,凤凰山竹做道具,一部分人摆动竹竿,一部分人从迅速摆动的竹竿中间自由穿梭,相互配合,节奏明快,舞姿翩跹。天赐的风景,天赐的人生。

  凤凰镇又是闻名遐迩的足球之乡,曾经承办过十多届全国性的少儿贝贝足球比赛,具有浓郁的足球文化,因此,足球舞、足球赛便成了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这里独具地方特色的各种游戏项目和传统体育竞技活动的开发和传承,成了凤凰中学人办学源源不绝的财富。自然生态、类生态与内生态三重生态之间有机渗透,奏出了生态课堂绝美的华章。

  暨阳湖学校,地处市区,孩子的家庭条件较好、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生态课堂在这样的学校早已成了自觉的追求。他们利用市区学校的一切可资利用的环境和资源条件,充分调动家长及孩子们的自主发展、自由成长的内在需求,把校园建成了偌大的生态场,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和工作,活动和成长。

  在阳光体育活动中,他们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地区季节特点选择趣味性强、竞争性激烈的运动内容,对于爱好体育又有一定运动专长的学生,教师有计划地加强个别指导,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提出了“人人能够选择和参加自己钟爱的活动”的口号,以达到“我选择我快乐”的效果。

  无论是凤凰山下,还是暨阳湖畔,孩子们在生态课堂里,在阳光体育中,充满着对生命的绿色希望,怀抱着阳光般的温暖而健康的心。他们又把这种心情带进了课堂,带进了家门。课堂不再沉默和呆板,师生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愉快的互动,变成了心灵的交流,具有了生态课堂所特有的默契与和谐,教书和学习都成了一种愉悦和享受;在家里,父母多了一位健康活泼、热爱生活、善解人意的好帮手……

  就这样,我市的阳光大课间活动,在坚持以体育锻炼为主的前提下,实现了“三个延伸”。一是由阳光大课间活动向阴雨天(室内)大课间延伸。针对由于天气原因不能在室外进行活动的现实,各校设计出阴雨天“大课间活动”方案,开展适合阴雨天室内活动的自编室内操、室内集体舞、室内小游戏等项目。拓宽活动空间,消灭活动死角,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不落空。二是由大课间活动向课外文体活动延伸。坚持大课间活动制度,高中坚持每天两次课间跑步,每次不少于25分钟;严格执行“三项规定”,小学每天下午第二、三节课后,初中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和团队班会等活动;在学校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课外文体活动只能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体育锻炼。三是由校内大课间活动向校外活动延伸。在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前提下,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尤其在双休日和寒暑假,更要指导并提请家长监督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场馆定时向学生开放,以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需要。学校还聘请有体育特长的家长以及社区体育骨干到学校指导体育工作,开展“大手牵小手”和“小手拉大手”活动,组织各个层面的家长观摩大课间、参与大课间,将更多的家长从“麻将台”吸引到“乒乓台”乃至阳光下“体育大舞台”。同时一方面做到“三个精心”:精心选择大课间音乐,音乐的选择和“五名”(读名著,背名诗,听名曲,赏名画,看名片)工程中“听名曲”结合起来;精心创新活动项目;精心编排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和程序。另一方面做到“三个衔接”。一是与体育艺术“2+1”项目衔接;二是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相衔接;三是与体育课相衔接。实现“三个结合”:一是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二是与比赛项目相结合,三是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

  更为重要的是,阳光体育成了生态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启发引导大家更加充满信心地推进新课程,努力朝着“打造生态课堂,构建和谐教育”的教育目标执著地追求下去。

  阳光体育,重在行动。它是肢体的运动,更是心脑的运动。未成年人的身体处在发育阶段,需要充分的体育活动,让其健康发育与成长;未成年人的大脑,同样需要充分的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构成的三重生态的刺激,需要富有文化和智慧的体育活动的滋养,身心合一,心力并用,使体验者的肢体和大脑处于健康和谐高效能的活动状态之中,收获生命的灿烂阳光。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热爱运动,身体强健;喜欢用脑,富于创造。这正是我们教育的希望之所在。

  阳光体育,不仅在于强壮学生体魄,生成身心合一的生命律动,更在于培育一种体育精神。那是一种公平公正的正义精神,是一种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是一种积极奋发的进取精神,是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有了这样的体育精神,我们的学子还有什么学习上的障碍不能跨越呢?还有什么成长中的挫折不能正确面对呢?

  因此,阳光体育的目的不再仅限于提高孩子体质,意义也不再仅限于锻炼本身,更是一种享受生命的生态体验。在这种体验的过程中,孩子感受了与自我、自然、他人、外事、外物、时空、信息等的和谐,使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己相互融入、相互统一,从而体现出了一种“生态美”,逐步实现了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大美,也是人与生态环境和睦相处之大美。

  让我们从阳光体育出发,朝着生态教育、生态文明社会走去。

  (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 黄大龙)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7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