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让教育真正从“人”出发
2009-09-23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人民教育

让教育真正从“人”出发

——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办学记略

  ● 丁佐林 葛志建

  在古城如皋宽阔的福寿西路南侧,车辆行人川流不息的204国道与334省道交汇处有一所年轻的学校,绿树掩映、碧瓦红墙、格调清新、意蕴悠远——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以下简称“实验初中”)在阳光下尽情演绎着她与众不同的美丽与朝气。

  教育管理需要宽阔的胸襟

  2002年9月,实验初中租借卫生学校的校舍办学,开始了她生命之初最艰难的行走。

  那时候,教师和学生住在一起,帮学生挂蚊帐、拎水瓶;领导和教师住在一起,一同备课、查夜。由于是寄宿制学校,那群刚刚离开父母温暖怀抱的学生让老师们尝遍了“创业的艰辛”。然而,也正是“白手起家”的压力与憧憬,激发起大家无限的干劲和热情。

  这段与老师们同甘苦、共患难的生活,在学校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上给了校长吴永健极大的启发。

  在吴永健看来,“只有想做,才能去做,才会非常努力地去做。学校的发展必须着眼于教师对自己教育理想的追求,学校必须最大可能地为教师提供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空间,必须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他是在校园里追求自身的理想。”

  建校伊始,吴永健便着手建立一套公平、公正、透明的选拔机制。在第一次校会上,他便向所有教师明确:学校中层干部将通过民主推荐、公开竞聘产生。这是吴永健实施管理的基本理念。

  第一批中层干部的产生,学校足足“考察、摸底”了一年。在这一年里,吴永健和他的搭档深入办公室,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学校组织专题“沙龙”、“论坛”二十多次,吴永健的随身笔记本就换了四本。

  教导处副主任黄辉健便是在这长时间考察中被吴永健“慧眼”识出的,他是一位不擅言辞,却在教学和处事上表现出超前眼光和独特智慧的老师。当吴永健拿出大量学生和家长对之赞赏的反馈材料,拿出黄辉健在工作之余写出的关于学校管理和发展思考的大量材料,说出一系列他在工作过程中的细节时,每个老师都不禁叹服了。他们在内心钦佩的同时,也不由得激发起对工作更高的热情和对未来更美好的向往。

  “在活动中发现人,也在活动中锻炼人、提高人”,这是吴永健的“一箭双雕”。

  所有的管理、鞭策都需要一种形式,实验初中选择以鼓励为主;所有的成功都需要一条道路,实验初中选择为教师搭建一条通往成功的上升之路。

  设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是吴永健激发教师理想和热情的一个绝招。在实验初中,每个教师都有一个特殊的信箱,信箱里装的是该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所取得的成绩或所做的努力,以及管理层对他的评价。评价以管理层观察到的工作实绩、工作细节和贺信为主,也包括来自社会各界或学生家长对老师的肯定。“在‘班级建设’沙龙上,你的精彩发言博得所有管理人员和老师们的一致肯定”、“你班×××的家长发来感谢信一封,现原文反馈给你”……

  建立“坦诚文化”,是吴永健呵护师生理想的一大举措。

  学校要求从管理层开始,秉持“说真话,做真事”的作风,对在求“真”过程中的过失,予以宽容和理解。教师向管理者所提的意见,不管措词如何过激,管理层一律不予追究;对于学生或学生家长所提的意见,不管正确与否,教师必须耐心听取。

  举办各种艺术活动、文体活动,是建立“坦诚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活动中,师生的身心得到适度的调养,他们的精神生活被丰富、充实,师生关系更和谐、融洽。每年春秋季运动会,都有师生共同参与的趣味项目;每年春夏秋冬换季的时候,教师们都会领到一份保健礼品;师生家里有困难,全校动员,共同援助。

  “坦诚文化”营造了宽松、和谐、融洽、互助的工作学习氛围,更凝聚了全校师生的心。

  学校管理上的正气和校园文化上的宽容、大度,给这所年轻的学校注入了无尽的活力。

  让学生成为一个“终身自能学习者”

  “唱着歌儿受教育,我喜欢!”一位刚从舞台上表演下来的学生的神情如同五月的阳光。

  这句话道出了实验初中德育工作的核心。

  2007年初,学校的德育课题《农村初中学生自主道德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获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自此,实验初中开始尝试构建有自己特色的德育理论体系和实施框架。

  课题研究来自于学校的实际需求:学校是一所民办寄宿制学校,有学生四千多名。孩子们住在学校,远离家庭的照料。他们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有效的德育来支撑。

  于是,学校想到了“自能教育”,即不靠空洞的说教,而是“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核心”,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悟和体验、反思和矫正,通过自探、自悟、自得,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由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终身自能学习者。

  在学科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在生活课程中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在活动课程中提高学生的自立精神,是实现“自能教育”的三大途径。对于大批寄宿学生而言,培养和发展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最为迫切,也因此成为学校德育的重点。

  学会必要的生活技能,体验必要的生活情境,从而领悟必要的生活哲理,是“生活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是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起点。

  因此,围绕寄宿生活,教师从洗、起、吃、穿、理等方面给学生具体细致的指导。每年新生进校是老师们最忙的时候,他们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自理能力;每年开学初期,是老师们最“绞尽脑汁”的时候,他们需要在原先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寻找学生生活能力的拓展点。

  一个娇生惯养的学生,进校一个星期便给他的老师出了难题:他“吃不惯”学校的饭菜,只吃鸡腿,脆弱的胃因此而闹开了“罢工”。为了让他“学会吃饭”,老师不得不自己提供给他“吃得惯”的饭菜,同时让他与学校食堂的菜进行“口味比较”。在很多的“比较日记”完成后,一本《我的营养搭配研究》也随即出炉,这个当初令人“头痛”的学生成了指导别人科学进食的“营养学专家”。

  “每一个被成功转化的学生,均有一次或一个惠及其一生的‘成长转折点’,正是这‘某一次’、‘某一方面’改变了这个学生的‘一生’或‘全部’。”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家校联系是生活课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学校给每位学生配备一本《家校联系簿》。每日德育“作业”是填写《家校联系簿》的三个栏目:今日思考、家长意见、老师批阅。这个“作业”成为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学校与家庭互动的重要渠道。

  每学期期末的大型“生活自能汇报表演”是实验初中“生活课程”的一道大餐。“我是这样走近我的室友的”、“想家的时候”、“责任感与寄宿生活的亲密接触”……展示活动上,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和独特的感悟,向全校师生演示或演说。学校邀请学生家长共同观看孩子一学期以来的学习收获。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