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给人最美的精神享受 ——访中央交响乐团团长关峡 ● 沙柳/文 刘捷/摄影 听到关峡这个名字,多数人可能像我一样较为陌生。不过只要一提起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那华美的古典服饰,激情奔涌、气势恢宏的音乐旋律,一下就唤起了儿时诵读《木兰辞》的记忆。关峡的作品《木兰诗篇》2004年10月在北京公演引起轰动,次年应美国林肯艺术中心之邀赴纽约演出盛况空前,荣获林肯艺术中心颁发的“最杰出艺术家”荣誉证书。 其实关峡头上有诸多荣誉和美丽的光环,作为当代杰出的作曲家,他的许多作品赢得人民大众甚至是国外观众的喜爱;作为中央交响乐团的团长,他把交响音乐推向全国并走向世界,每年北京音乐厅的新年音乐都会吸引大量的电视观众。而身为政协委员,他在全国政协会上提交“用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提案,呼吁推动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戊子之年春来早,在春分那天,我采访了关峡先生,见到了这个能用音乐在舞台上调动“千军万马”的中原硬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关峡不是出自音乐世家。他的父母是河南黄河治理委员会的普通干部,关峡是当年他们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局工作时出生的。父母给他起了个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关峡。这个普通的家庭并不缺少艺术氛围。关峡回忆说:“小时候,母亲喜欢给我们朗诵中国古典诗词,讲外国的童话故事、伊索寓言。父亲喜欢摆弄乐器,吹口琴,拉手风琴、二胡、京胡、板胡。家里音乐声不断。我的文艺细胞大概是从这儿来的。” 真正让关峡喜欢上音乐是从“文革”中八个样板戏开始的。在那个文化荒芜的年代,他只能从收音机里听样板戏和中央乐团的演奏,如饥似渴地汲取音乐艺术的营养。十一二岁时,他开始模仿着爸爸和哥哥的样子玩起板胡和京胡。后来他又看起了哥哥带回来的《钢琴伴奏红灯记》谱子和手抄乐理书,尝试着读懂五线谱。 上中学后,学校组织学生夏收割麦子。晚上,麦场上学校文艺宣传队的演出吸引住了关峡,他震惊那些大同学手中的小提琴何以流淌出如此美妙的乐曲。麦收结束回了家,他闹着让父亲买回了小提琴。或许关峡对音乐的痴迷就是从这把小提琴开始的。他仅凭着拉胡琴的基础,拿着小提琴就拉起了“北风吹”,然后一发不可收地自学定音、调琴、拉琴,自己借谱子抄教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峡自从喜欢上小提琴就再也不贪玩了,一有空儿就拉琴,完全不用人催,刻苦到一天练琴11个小时。高中毕业后,他为了学琴到处求学,曾在平顶山煤矿文工团拜师学艺。在那里正赶上排演《矿工大合唱》,这是他亲身接触到的中国交响乐曲。铿锵豪迈的进行曲,让关峡一边拉琴一边感到矿工太伟大了。他萌生了想见见作曲家的愿望。一年多后,他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作曲家的家里。那天从下午到第二天早上,一连十几个小时,他们聊音乐,欣赏音乐,聆听作曲家讲授柴可夫斯基、贝多芬……激情澎湃,彻夜未眠。 “一定要学作曲。”这个20来岁的年轻人从此立下大胆的志向。他终止在各地的穿梭回到开封家中,全身心投入自学作曲。凭着满腔的激情,仅会演奏弦乐、刚踏入音乐殿堂门槛的关峡,要想攀登作曲的阶梯可谓困难重重。然而初生牛犊不怕虎,关峡立下了志向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作曲不是有五大件:和声、复调、曲式及作品分析、配器、作曲吗,他借来这些作曲的书一一抄录,边抄边学。看他这样玩命地学,退休闲赋的父亲也来帮助抄书。学作曲还要学钢琴。关峡向父母提出买钢琴,可当时钢琴要1000多块钱,家里总共才有500块钱。他就向曾一起学琴的小朋友家借钱,终于买回了钢琴。 整整两年时间,他闭门不出,一本一本地啃作曲的书,自学弹奏钢琴,自学作曲。叙述这些经历时,关峡沉静而坦然,他说:“到了1978年,我在电影院看了一个中央音乐学院考学的纪录片,迷得不得了,向母亲宣布一定要考中央音乐学院。没有人指导怎么办,还是在家自学。单说试唱练耳这门课,我把所有钢琴上可能构成的音程都用简谱标出来,先教会父亲弹,然后父亲弹几个音,我记几个音。一天3次这样的强化训练,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把所有的音全记下来了。”这是何等痴迷,又是何等有毅力。 1979年,历尽艰辛曲折的关峡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初进学校,他自学的那点底子毕竟不如科班出身的知识扎实,他的基础课跟不上很痛苦。他誓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每天只睡5个小时,天天坚持学与练,持续了一年多,终于跟上了学习进度,并以各科全优的成绩完成了大学的学业。 创作需要厚积薄发 大学毕业后,关峡放弃保送上研究生的机会,一心想作曲、想创作,不想搞学术研究。“当时中国的歌剧太薄弱了,太需要多出一点东西了。”他满怀抱负到了中国歌剧舞剧院,想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但是一到那里,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文艺界到处走穴,剧院的人们没有事情干,加上流行音乐的冲击,大学里学的知识根本没处用。关峡说:“那时很痛苦,整整7年的时间。我一直都在读书,但不再读音乐的书,唱片也不再听了,听那玩意失眠,因为它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我开始大量读社会学、历史、宗教、人物传记、科学等方面的书,做好准备,寻找人生的突破点。” 恰恰是多年的潜心学习积累,加深了关峡自身的修养,夯实了他脚下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当机会来临时,他才能厚积薄发,任凭创作的激情一股脑儿地从胸中涌出。他应邀为电视剧《围城》作曲,这是他的第一部影视作品。随着《围城》的热播,《围城》的音乐获1991年电视剧最佳音乐奖,被评论界誉为“中国电视剧音乐里程碑式的作品”。 关峡称:“从那以后,我就和影视结下了不解之缘。狂写了两年。”他为《我爱我家》、《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电视剧作曲,还为30多部电影作曲,其中《战争子午线》获第十一届“金鸡奖”最佳作曲奖,他“在影视界已名声大振”。他自嘲:“东方不亮西方亮,最喜欢的创作还没有出来。”为了胸中那高远的目标,他积蓄精力潜心研究舞台歌剧、舞剧、交响音乐。1999年,“希望工程”10周年,他写了第二交响曲《希望》。2001年他写的大型民族歌剧《悲怆的黎明》,“将独具魅力的东方旋律纳入西洋歌剧的各种音乐形式的规范之中”,讲述了新中国诞生前夕,一群青年学子以自己的理想和生命去追寻、迎接新中国胜利的动人故事。该剧一经公演,立即引起了轰动,恰恰印证了关峡自己的话语:“有了深刻思想音乐作品才有了灵魂,有了民族魂魄的体现才有音乐作品的深刻魅力。”2004年,他的又一大型作品《木兰诗篇》问世,他以平均4年创作一部大作品的速度,将自己的人生推向了创作的快车道。 面对这位高产的艺术家,我不禁发问:“创作时需要激情吗?” “当然要。”关峡毫不掩饰地答道:“严肃艺术、高雅艺术的创作是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情,写起来比较难。它和我们现在听到的东西还是有距离的,我也作了尝试。比如说:《激情燃烧的岁月》的主题曲是我歌剧《悲怆的黎明》的前奏曲,我利用这部分音乐放到电视剧当中,音乐的沉淀显得格外重,体现的是交响音乐的魅力。我做的实验就是看看中国的老百姓是不是就不喜欢交响乐,就不喜欢歌剧了。我就赌一口气,结果他们都喜欢。” 是啊,当年看《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每一个人都为石光荣这个人物吸引着、振奋着、感动着。每当石光荣银屏形象出现时,就会响起大提琴和小提琴奏出的激昂雄壮的旋律,这是关峡用独特的人物主题曲刻画出的老战士的英雄形象,充分显示了音乐的震撼力量。 主流音乐是国家音乐的体现 关峡的作品个性鲜明,理性与情感并存,融中西音乐技法为一体,音乐具有内张力,歌曲旋律清新大气,颇具感染力。更为可贵的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一直致力于倡导交响音乐的民族性,提倡交响音乐中国化,提倡向人民大众推广普及交响乐。他认为,“音乐的民族性、思想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音乐才能更有魅力。” 关峡曾在多种场合提出交响乐中国化的问题,我很想知道他的出发点是什么? 他的回答十分中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艺术品变成艺术产品,使艺术产品能让更多群众听到,能让他们喜欢。一个作曲家的作品放到那里是一个没有用的东西,如果借助一个强势媒体、大众媒体或者一个合适的载体展示出来,就能产生社会效益。因此,我提出的交响音乐中国化不是科研成果,是一个自身的实践,必须要这么做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喜欢你,然后通过喜欢你的音乐得到情操的陶冶,或者是一种民族精神的释放。实际上文艺家是要做这样的事情。 “作为管理者来说,要引导自己的团队朝这个方向去做。交响音乐中国化的问题比较多,我是通过个人的创作实践和所接触的社会各界人士、知识分子,了解他们的心态和喜欢什么。如果整天听的是勃拉姆斯、贝多芬那些经典是不行的。作为乐团如果我们整天提供的都是面包,有人就愿意吃面条,你就是不给人家,也不行,你一定要两个并重才行。我来到这个乐团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外并重的问题,这是个方向性问题,交响乐不接地气就没人喜欢,你再高雅别人不听你的,也很麻烦。再一个是有那么多作曲家的作品常年地放在那儿,有的放了七八年了,都是非常好的作品,不能演奏,作曲家多痛苦啊。我们必须得启用,否则他们不创作了,交响乐的原创力就萎缩了。我们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 “那么中国交响音乐是个什么状况?”我追问。 关峡说:“我国的交响乐已有80年的历史。1929年,黄自先生创作的《怀旧》,是中国作曲家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用管弦乐队演奏方式出现在纪录片里。从那时到抗战时期,一直到解放战争,音乐实际是以歌曲形态为主,鼓舞人的士气。那时交响乐最大的就是《黄河大合唱》,但当时乐队还显示不出来。中国交响乐真正的辉煌成就是在建国以后。1956年成立了中央乐团,这才有计划地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包括《黄河大合唱》、钢琴协奏曲《黄河》、《嘎达梅林》交响诗等。 “严格地说中国交响乐的发展是从建国以后开始的。因为没有乐团演奏的二度创作,作曲家的作品变不成声音。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交响乐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了,出了一批作品,像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还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钢琴协奏曲《黄河》、交响乐《沙家浜》等。反而到了改革开放之后,近30年作品看似数量很多,但有大的影响力的作品不多,这是文化的多元化选择造成的。过去没有那么多的传媒手段,有一个新作品大家就很关注。现在东西太多了,反而特别叫得响的作品不多。 “目前作曲家这个群体创作的艺术水准越来越高,过去达不到和西方艺术对接的水准,现在完全可以达到了。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是如何创造出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去年我们推出了《神州颂》——反映改革开放30年的大型交响音乐作品。在全国巡演了42场,获得了比较好的口碑,业界和听众反响很好。我们也正在探索推出如何适应现在听众的口味,同时必须是高雅的、新的、大的作品。我们要把主流音乐推动起来。这是比较难的,因为创作最难。” 近年来,依附于市场需求的流行音乐迅速膨胀。作为艺术家,关峡一直在呼吁大力推动中国以交响乐等为代表的主流音乐文化。他认为,国家的主流音乐文化应该包括主旋律音乐和精英音乐。因为主流音乐是国家音乐的体现,其民族性、科学性及大众性是先进的标志。从交谈中,我更感受到面前这位艺术家对国家及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情意和高度责任感。 让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有指向 时下,青少年比较追求流行音乐,许多教师和家长都为此而困扰。交响乐这个精神产品对青少年到底有什么作用?带着这个问题我向关峡请教。 关峡爽快地说:“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我女儿今年13岁,她也把这样那样的音乐磁带拿回家里。我没有采取堵的方式,我给她选了很多交响乐作品灌到MP3里,让她没事时去听。她听完之后就有甄别力了,她就不会去跟那些风了。因为交响乐作品一个是比较深厚,讲究情感及哲学的思想境界,层次比较高。第二个是交响乐有个特征,听完了以后排他。提高了她的趣味以后,就不用管了,她自然就有音乐欣赏能力了。 “更重要的是,高雅艺术使人的生活丰富,不是简单的娱乐,而是让他有一个精神指向。就比如让中小学生读中西方古典名著,让他人生有一个方向感。交响音乐的作用实际和文学作品是一样的。而且音乐的语言和读文学不太一样的是,读文学是一种静态,音乐直接拨动人的心弦,直接进行心灵交流,更让人容易接受。音乐必须要感动你,让你在情绪上获得心理的平衡感。我女儿和她的同学比起来,就显得她的心理平衡感好得多。她不会因为一件事就想不开,她难受的时候听听音乐就能调整过来。再有交响音乐能开发智力,从小学习音乐的人,明显的智力不一样,音乐开发右脑。 “我感觉对青少年进行美育,实际上是提高人整体素质的一个捷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从事音乐门类的人群犯罪率是最低的。音乐家是从心灵开始软化的,让他很恶毒地伤害人不太可能,因为音乐从根上让你变软,是比较追求和谐的。从中国外国的人群分类来说,学音乐的人群有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并且有一个比较高雅的趣味,恶俗的东西在他那里没有市场。所以从开发智力、提高素质、自我心理平衡三方面来讲,我们应该提倡中小学生都应听一听高雅艺术,听一听好的音乐,这对他们绝对是有好处的事情。” 采访结束,走出中国交响乐团的大门,刚才的一幕还沉浸在脑海中。与关峡的一席交谈,让我深受艺术家饱含激情思想哲理的感染。“音乐可以给人最美妙的精神享受,而交响乐给人的享受是流行音乐和娱乐音乐所达不到的。交响乐让人的精神生活有指向。”他正是用自己的作品和实际行动,大力推动我国的主流音乐文化,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巨大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