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知识分子要“追慕崇高”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知识分子要“追慕崇高”

——访作家苏叔阳

  ● 何志坚

  6月3日,一场夏日的及时雨把北京城清洗得一尘不染。下午3点,我如约来到位于北京南城的方庄,在楼群林立的小区中找到了苏叔阳的住所。来开门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他就是我要采访的苏老先生。

  房间布置高雅简洁,客厅的墙上挂着苏叔阳的照片:双目炯炯,凝神沉思,流露出学者的睿智和作家的敏锐。苏老引我到他的书房落座,很热情地端茶给我。看着眼前这位精神饱满的老人,我很难把他与刚手术出院的病人联系起来。他的热情和亲切也使我很快消除了拘谨。

  多年来,苏叔阳的名字伴随着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被广大读者和观众所熟悉。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毕业的他,曾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北京中医学院。1978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1979年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创作的话剧《丹心谱》,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左邻右舍》获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奖。他的代表作有电影《夕照街》,长篇小说《故土》;作品《理想的风筝》被选入小学课本。

  “在我施父爱于儿子的时候,终于尝到了父爱的金苹果”

  苏叔阳1938年生于河北保定。我们的访谈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1935年,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订《何梅协定》,放弃华北主权;两年后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特殊的时代背景使苏叔阳“生而为亡国奴”。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从幼儿园到小学都必须学习日语,但是他和其他中国学生一样,“因为强烈的爱国心而抵制日语的学习”,甚至私底下“偷偷画国旗”。

  “还记得小时候父母是怎么教育您的吗?”我试探性地问。

  “我从小缺少父爱!”这个回答让我很惊讶,也让我为勾起他伤心的往事而感到抱歉。苏老笑着给我解释,他父母的婚姻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正准备入护士学校的母亲,辍学嫁给正在读大学的父亲。”他的降生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任何的欢乐,却“是父母间感情恶化的象征”。“从我记事时起,就极少见到父亲。他同另一位女士结了婚。”至今苏叔阳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母亲带着他风尘仆仆地追索父亲的足迹,在父亲的新家门口,伫立寒风中被羞辱的情景。因为这个原因,苏老对父亲早期的情况并不了解,他只是这样对我说:“在我们私人关系上,作为父亲,他是不太合格的!”

  苏老的母亲是位刚强、能干的女性。“我如今的一切都是她无私的赠予。一个失落了爱情和断绝了财源的女人,靠她的十指和汗水,养大了我们兄妹,那恩德与功劳是我永远也无法报偿的。”苏老告诉我因为母亲特殊的经历,她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要为她争气,做人要公正,宁愿吃苦、宁愿吃亏也要帮助人,做事情要有原则。”母亲的教导让他终生难忘,“我没有让母亲失望”。

  苏老与父亲的关系“寡淡到连朋友也不如”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但是,毕竟血浓于水,亲情割不断。“每当我有新作问世,哪怕只是一篇短短的千字文,他都格外欣喜,剪下来,藏起来。逢年过节邀我们见面时,喜形于色地述说他对我的作品的见解。”而苏老也从不提起他们之间的龃龉,“仿佛我们从来恩爱无比,是一对令人羡慕的父子。”苏老告诉我,他同父亲一样在感情上是脆弱的。“当我第一次接到他的电话,嘱咐我不要太累的时候,我竟然掉下了热泪。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为父亲流泪,我终于有了一位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像别人的父亲那样来往的父亲。”

  后来苏老的父亲不幸去世,苏老特地为父亲写了一篇文章《早该说的一些话——祭先父》。在文章中,他这样写道:“我衷心地感激上苍,在我施父爱于儿子的时候,终于尝到了父爱的金苹果。虽然太迟、太少,总算填补了一生的空白。”

  “教师应该先教学生做人,其次是做学问”

  我不想让苏老过分地为往事而伤心,于是把话题从家庭教育转到了学校教育。

  苏叔阳的作品《理想的风筝》入选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这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的教师,他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著的追求。

  提起这篇教师题材作品的创作背景,苏老饶有兴趣地给我讲起了他与教师的不尽情缘。他的父亲是北京石油学院的教授,爱人和岳父岳母都是教师,他的二哥也曾经当过老师,而他自己有着18年的教龄,至今仍是多所学校的客座教授。

  苏老说,促使他写这样一篇回忆文章,除了与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外,主要还是和自己的经历有关,“我当教师虽然有过坎坷,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但我也有过非常愉快的经历。”“另一个原因是,在我的所有老师中,刘老师是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我最敬佩的老师。”很多年过去了,苏老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依然如故。

  在治学上,刘老师对历史的全身心热爱给苏老留下了深刻印象:“刘老师对历史的那种拥抱感,使得我对历史充满兴趣。我对历史的感觉是刘老师给我的。”后来苏老选择了历史专业,他说:“好的历史学家需要有对历史良好的感觉。刘老师说起历史来就好像他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每件历史事件他都是参与者,同时又是旁观者。刘老师对历史的感觉不是每个学历史专业的人都明白的,不是每个号称历史学家的人都具备的。”

  见苏老对刘老师的评价如此之高,我不禁好奇,在苏老眼中优秀老师的核心品格是什么。“您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最应该具备的品格是什么?”我问。

  苏老毫不犹豫地说:“教师应该先教学生做人,其次是做学问。”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