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我“悟”教育创新30年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我“悟”教育创新30年

  ● 李吉林

  30年前,在那场民族的浩劫后,1978年秋天我是那样舒坦地又走到孩子们中间,仿佛一阵春雨洒落心田,顿觉久违的滋润和舒适。我无比珍惜这劫后余生的日子,总想把那作为教师不能研究教学,不能研究儿童的荒芜的10年、生命空白的10年,填补上一点。心想,自己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弄清楚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学习语文的内在规律。于是,我从一年级教起。

  走进一年级孩子中间,就会强烈地感到孩子们是多么渴望学习。因为渴望,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他们的心中,上学一定奥妙无穷。但是,当时(上世纪70年代末)灌输式课堂的现实与儿童理想的学习王国相距甚远,“呆板、单调、低效”的教学使儿童失望了。渐渐地,他们神情有些茫然,明亮的眸子很少快活地闪动。这让我的心沉重起来,并为之焦虑。

  我知道,教学的弊端是儿童发展的羁绊。那怎么让课堂丰富、生动起来,让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呢?为了寻求答案,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漫长的探索之路。为了儿童的学习,围绕“情境”这一课题不知不觉竟做了30年,连我自己都惊讶对小学教育,对儿童学习的执著和痴情。回眸30年走过的创新之路,我的感受可用三个关键词表达:甘愿、值得、快乐。

  一、从封闭走向开放。

  当时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封闭的,课堂上没有形象,没有情感,没有生气。因为封闭的课堂切断了鲜活的源头,符号与生活之间断裂了。没有源泉的语言,没有源泉的思维,没有生命的气息,必然是僵死的。

  我感觉到这是一片干涸的土地。一片没有诗意的、荒芜的土地,种子在这儿没法萌芽。这必然会扼杀儿童好奇求知、憧憬未来的天性。在苦苦求索中,我从外语的情景教学,联想到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意境说”是中国文艺理论的经典,博大精深,含蕴着东方文化的意韵和审美情趣。我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仿佛在迷雾中看到闪着温柔光亮的灯盏。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就阐明:“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我想,古人都知晓客观世界会影响人的情感变化,情感会触动语辞的萌发;更何况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呢?语文是生活的写照,是典型化了的生活。怎能以封闭的教学束缚儿童,使他们在枯竭的断流中学习语文呢?那就根本谈不上学好语文。

  我终于拿定主意,带领孩子走出小小的教室,走出封闭的课堂,到大自然宽厚的怀抱中去,走进周围世界。

  记得那次去“找春天”,走过公园桥,我让孩子放眼望去,河边的一排大柳树已经吐青,我问:“你们看,春风怎么拂起了岸边的柳枝?”

  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话语描绘着眼前的景象:

  “我看见柳树已经发了绿色的新芽!”

  “柳枝在春风中跳舞。”

  我追问:“什么样的柳枝?”

  “细细的长长的柳枝在春风中荡漾。”

  后来有不少同学写了柳树日记,有位小朋友连续观察竟写了5篇,开放的课堂唤起孩子的智慧。孩子在生活的情境中看到了教材描写的画面,而且比教材更鲜活,生活和教材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融合在一起了。

  在一次次这样的观察中,孩子是那样依恋、快乐地倘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大自然的生动场景像世间最生动的图画,一幅幅、一卷卷留在儿时的记忆里。无际的蓝天、朵朵的白云、烧红的晚霞,田野上弥漫着的薄雾,淅淅沥沥的春雨,漫天飞舞的雪花,轰隆隆的雷声,更有那辉煌的太阳、弯弯的晚月、无数眨着眼睛的星星,该唤起孩子多少神奇的幻想,又引着他们提出多少个“为什么”,孩子幼小的心灵竟能装得下浩瀚的宇宙。

  为了使观察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儿童观察以前,为了优选典型场景,我迈开双脚,走出校园,走向郊外。学校北边的田野、小沟、小河、高高耸立的光孝塔、城南的公园桥畔,濠河岸边……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甚至为琢磨一年级孩子看日出,半夜起床,孤身一人赶在黎明前到达我第一天选好的观察点,面对铺天的朝霞和跃上地平线的太阳,思索着孩子当时会用上的词汇……

  随着年级的升高,我有意识地让他们了解社会,引导孩子去观察社会生活的场景和人物的活动。让儿童主动用文字反映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人和事的认识、感受,去表达他们的情感态度。这与今天《课标》中要求低年级学生观察大自然,中年段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的要求正相符合。

  开放后的语文教学,让孩子写出了一篇篇颇有灵性的日记。无论是用词造句,还是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都非常生动地描写出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画面。那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更是表达了孩子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亲近。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新格局,也让我顺其自然地创造了“观察情境说话”、“观察情境作文”、“想象性作文”,崭新的儿童习作的范式。二年级学生的作文在《人民日报》上一下子发表了3篇,还加了“编者按”;江苏人民出版社把班上33位学生的观察日记结集出版了。对于学科情境教学探索的意义,我自己还没提到一定高度去认识。后来专家发表评说指出,情境教学让学校的符号学习和鲜活生活链接起来,有效地解决了教育学中学校与生活断层的难题,真是我始料未及的。

  我由此深深体会到创新是寻求教育现实的答案。

  二、边缘学科的借鉴。

  开放的语文教学与生活连接起来,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孩子的作文水平迅速提高。这给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并引起我新的思考。

  我想,这是为什么呢?思来想去,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优选的场景为孩子提供的作文题材都是“美”的。我知道“美”是教育的磁石,魅力无穷。倘若我们的课堂美起来,那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孩子,那我们的课堂又怎么美起来?再三思量,感到就语文想语文,束缚在学科里思考,走不出新路。由此我想到美学,想到艺术,并找到美学的书刊读起来。跨学科的思考,借鉴边缘学科,拓宽了我创新的思路。我以为,教育学、美学、哲学都是相近的,而文学和艺术更是相通的。这种相近、相通的边缘学科可以帮助自己跳出本学科,打开思路,甚至可以找到灵感。 美学理论阐明审美通过形象,从感受美开始,进而理解美的实质,从而鉴赏美,以至创造美。我又从儿童喜爱绘画、唱歌、戏剧的现象思考:艺术是最形象、最富美感、最生动的文化。艺术活动都蕴含着美,展现着美,感受美正可以从这里开始。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