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同快乐成长 ——北京市大兴区少年宫办宫理念浅析 ● 王丹 北京的大兴自秦置县,定名于金。八百载国都京畿,史称“天下首邑”。如今,大兴区作为北京市唯一一个拥有两个新兴卫星城的郊区县,更是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 大兴区少年宫就置身于资源丰裕、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兴新城南侧。近年来,在巴文丽主任的带领下,少年宫人潜心润事,立足区域实际,积极拓展教育内容,逐步构建起了富于特色的校内、校外、社区三结合的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网络,并在实践中凝练出“我们一同快乐成长”的办宫理念,使少年宫真正成为区域内青少年儿童参加丰富多彩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心,培养兴趣、发展个性特长的培训中心,学校、社区开展课外、校外活动的指导研究中心,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以“耐心、细心、爱心”奠定学生快乐成长根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智慧的火焰。对校外教育来说,尤其如此。 “激发兴趣,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差异,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实践和体验,着眼于课堂内外的贯通与衔接,着眼于为每个学生营造个性发展的空间。”这是巴文丽为大兴少年宫提炼出的育人准则,以此为基础,他们为孩子们搭设了独具特色的成长平台。 对于少年宫声乐兴趣小组的孩子们来说,学习声乐是一件非常轻松快乐的事情。这种良好的感觉与声乐教师张建云不无关系。在张老师的课上,没有生硬的技巧传授,枯燥的理论与技能知识的学习也总是被巧妙地设计成一个个寓教于乐的教育环节。 少年宫兴趣教学的特点是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模式,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张建云自编教材,使教学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尤其是在幼儿声乐教学中,她把激发兴趣、引导孩子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歌唱与表演放在首位,提出“快快乐乐学唱歌”的教学理念,并以此为主线开展声乐小组的教学活动。 “少年宫的声乐教学并不是要培养歌唱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才是主要任务。”为此,张老师精心经营每一次兴趣小组活动,努力创设有趣的情境,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并积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张老师的活动课也因此充满了灵性与创造:有时她像美术老师,兴致勃勃地教学生涂鸦;有时她像语文老师,带领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诵,渐渐变得吐字清晰;有时她在声乐课上讲起了故事;有时兴致所至还让学生写上几笔……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表现出了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脑动、手动、心动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愉悦的心情。同时,张老师坚持把教学与“展、演、赛”有机结合,规定每学期学员参加“展演”的次数,坚持定期向家长汇报演出展示的制度,创造条件增加对外交流,有计划地组织学员参加国内外的一些大赛,从而为学员铺设一个表现自己才华和能力的大舞台,把兴趣小组活动从教室延伸到社会更广阔的空间里。 短短几年间,张建云所带的声乐兴趣小组就在全国及北京市各种声乐比赛中名列前茅,先后有300余名学员在各类声乐大赛中获奖,学员们为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的演出受到好评,并成功地召开了学员声乐专场音乐会。大兴区少年宫声乐小组被评为“全国优秀兴趣小组”,张建云也多次荣获全国及北京市优秀辅导奖,被评为“全国校外教育名师”。 走进张建云老师声乐兴趣小组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快乐的,因为他们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多的是快乐的体验、是机会,是一段温馨和谐而又幸福的成长经历。 张建云是大兴区少年宫的一位普通教师,像她这样宽松的、触及心灵的兴趣小组活动课,也只是大兴少年宫用“耐心、细心、爱心”促进学生快乐成长这一理念结出的众多果实之一。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真正的教育在于使儿童的自然本性得到发展。”教育的发展不应当以牺牲人的生命活力和灵性为代价,而应是为受教育者人生的幸福和价值的实现服务。“我们一同快乐成长”正是大兴区少年宫基于这一认识提炼并付诸实践的理念。用这一教育理念来关照教育的每个细节,以高度的道德使命感去影响、教育每一个来到少年宫的孩子,让积极的情感和灵动的智慧作用于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的情感和智慧和谐共生,如今是大兴少年宫的每一位教师的追求。 器乐部的李艳老师在钢琴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遵循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将电子钢琴的优点融入传统钢琴教学的基础上创编出“快乐双琴教学法”。用“找朋友”的游戏训练弹奏指法,借“大山的回声”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力与表现力,以“模仿秀”提高学生识谱速度、巩固乐理知识……这些充满乐趣的教学设计让课堂成为师生对话、生生互动、闪现思想火花和情感交融的和风细雨的过程。 体育部的曹冬梅老师在充分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从兴趣入手,大胆创编时代气息浓厚、孩子们易于掌握的韵律健美操。这些动作难度适中、队形变换活泼、音乐感染力强烈的体操动作,使孩子们在绳、圈、球、棒、带的舞动中茁壮成长,她的体操课还被评为全国示范课。 这样的例子在大兴少年宫很多。老师们用饱满的激情,在活动设计上下了功夫,体现了校外活动课的开放性、实践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每一位老师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用行动、用智慧、用爱,诠释着快乐教育的真谛。 以“兴趣、实践、体验”定义校外活动内涵 活动是校外教育机构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校外教育的中心工作。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读懂学生的心灵需求,以“兴趣、实践、体验”定义校外活动的内涵,让每一个学员真正在快乐的体验中成长,是大兴少年宫策划、组织活动的出发点。 就说2007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虚拟创造邀请赛”吧,这项由大兴少年宫创意组织的群众活动已打破了区域的界限,吸引了许多来自其他区县的孩子。热闹的比赛现场,大家借助课件、自制模型、道具等多种方式展示着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给地球降温!” 孩子们的方案新颖奇特、创意大胆、想象丰富。有的想象利用太空育种、生物工程开发具有超强光合作用的“绿巨人”超级植物分解温室气体;有的想象利用台风增加海水蒸发量,消耗多余热量为地球降温;有的想象给地球撑上一把巨大的“遮阳伞”,阻止过多的阳光照射,从而降低地球温度;有的想象利用星际间微弱引力作用,使地球轨道稍稍远离太阳,使地球降温…… 孩子们沉浸到模拟氛围中,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虚拟的角色,在情境中积极探索。这里,既有同龄人之间的思维启发,也有他们和前人智慧的碰撞,每个人都努力去表现自己,也学会了欣赏他人。质疑环节中,现场的专家、评委、师生踊跃提问,五花八门的问题、精彩的辩论、蕴含丰富知识的点评,更是引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学生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虚拟创造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正是如此吗? 每年活动组委会都会聘请有关专家和部分科技教师,根据社会热点问题或现实问题,经充分讨论拟定当年活动主题。在主题的确定过程中,专家们会充分考虑主题的科学性、合理性;会预留给学生广泛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 几年来,虚拟创造活动主题从“假如没有了饮用水”、“2050年我们的高科技交通工具”、“我们未来的服装”到“太阳能在人类生活中”,内容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唯一不变的是活动坚持的育人理想——“为头脑插上想象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