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攀登生命的高度
2009-09-27  2009年09月27日  来源:人民教育

攀登生命的高度

  ● 紫芸

  点燃北京残奥会主火炬,挑战生命的极限,更快更高更强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从因伤致残到残奥跳高冠军,如何寻找生命的高度?

  从三届残奥冠军到首位残奥形象大使,怎样看待全新的舞台?

  这个夏天,在北京2008年残奥会上,全世界都仰头观看,一位失去左腿坐着轮椅的残疾人,用双臂顽强地把自己拉上39米的高空,点燃了残奥会的圣火。那一刻,无数人为之感动。他就是曾经翻越过1.96米横杆、蝉联三届残奥会的跳高冠军——侯斌。

  在残奥会开幕式上,坐在轮椅上的侯斌,双手紧握着绳索奋力地一下一下向上攀爬,全场9万观众全都揪着心,把目光聚焦在那双手上。蓦地,轮椅在半空中停了一下,众人的心都咯噔一下,许多人站了起来。他们哪里知道侯斌在2月份训练时,从铁架上摔下来折断了右手。医生用4颗钢钉把一块钢板固定在他的右手掌里。

  残奥会开幕式前20天,侯斌得知自己将成为北京残奥会主火炬手。他开始了秘密排练,上午练体能,下午熟悉吊高空技术。出于保密,在“大兴基地”的练习只能安排在后半夜,每天几乎都要到凌晨三四点钟才能“收工”。每次训练之前,侯斌要在房间用热水烫敷右手,边烫边揉,直到把手揉开了,再坐车去训练场地……

  那晚在“鸟巢”的高空,侯斌缓慢地攀爬,每拉扯一下绳索,右手刺骨地疼痛,额头上渗出汗珠。半空中他稍微停顿了一下,调整呼吸,再次咬紧牙关。此刻,全场响起了助威声。这声音似战鼓雷鸣,激荡着他的血脉,鼓舞着他的信心,化作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他向目标攀登、攀登。终于,他爬升到顶端,在万众瞩目下,举起手中的祥云火炬,点燃了北京残奥会的主火炬。

  事情过去了许久,在我进行这次采访的时候,侯斌仍旧难以忘怀那5分钟刻骨铭心的场面:“全场数万名观众用欢呼和助威声为我加油鼓劲。我在所有人的期待中,一下一下拉动绳索,缓缓向上攀升。点燃火炬的霎时间,我听到欢呼,多么幸福的感觉啊。那代表——我们成功了!”

  做命运的主人

  侯斌,1975年出生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一个普通人家。爸爸是企业的助理工程师,妈妈是教师。童年的侯斌幸福快乐,是父亲眼中很棒很棒的男孩。然而,在他9岁的时候却发生了不幸:那天恰好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全世界儿童最快乐的日子——飞驰的火车剐倒了小侯斌。他躺在火车道尖尖的石子上,左腿孤零零地在一旁,可他就是抓不到。“早上妈妈送我上学,回来我的腿就没了。我怎么向妈妈说呢?”无望的他感觉自己特别渺小……

  在医院里昏迷了三天三夜,小侯斌终于从死神手里挣脱出来,却永远失去了左腿,从此他人生的轨迹改变了。为挽救他的生命,家里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短短的时间,妈妈的头发就都愁白了。爸爸借钱为他装了义肢。原本身体非常健壮的爸爸为支撑这个家,每天三班倒,拼命地工作。有的时候上凌晨两点的班,他晚上11点多钟就走了。侯斌和弟弟趴在窗台上,看着爸爸日渐消瘦的身影一点一点消失在那小道的拐弯处。

  父母无声的爱,点点滴滴影响到侯斌。如果说这就是教育的话,“很多无形的动力就是源于生活的点滴”。侯斌安装的简易义肢质量不好,磨腿、出血、掉皮,而且走路总有声响,爸爸经常在晚上和儿子一起修理它。那时候,侯斌不仅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小伙伴的嘲笑,上学时还要背两个包:一个书包,一个小工具包。小包里边装着金属丝、剪刀,还有锥子等工具。因为他的义肢的腰带很薄,时常一走路就抻断了。于是,他坐在路边没人的地方,自己用锥子把腰带两边的洞拧一拧,用钢丝穿上,再继续行路。

  有一回,他骑自行车,遇到好多男同学放学在路上聊天。他就把假腿搭在边上,一起聊起来。聊得高兴了,大家开心地笑着。侯斌的腿失去了方向,一下子栽到了路边的排水沟里。“那一刻,我一直在爬……所有的同学忍不住在笑,而我的心在流泪。我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可是我必须得面对这一切现实的尴尬。”

  多少年后,当侯斌战胜了自己,走上人生新的舞台后,颇有感慨:“我觉得人生就是这样。人生应该是伴随很多故事和坎坷走过来的,可能我未来的路会更加艰难,不知道有什么困难还会发生。可是我一定要永远地走下去,因为我就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没有停止过,我的思想、我的信念,包括我的心。”

  永怀飞翔的梦想

  喜欢飞翔的感觉,是侯斌一生的梦想。一个“残疾小男孩”该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开始喜欢上绘画,画这儿,画那儿,画奔马,“觉得画有丰富的色彩,能够让我想象未来,其实那就是一个梦”。后来在父母的鼓励下,他学习画画、书法、修表,希望能够拥有一技之长。

  侯斌上中学了。爸爸一直希望儿子能像健全人一样健康地成长,有健全的心理、强壮的体魄。他总是鼓励儿子:“你应该锻炼锻炼,应该走出去。”于是,小侯斌拖着那条残腿,打乒乓球,玩篮球,投标枪,甚至去跳高。他有时候单腿,有时候穿义肢去运动,就是这样天天玩儿起来,很开心。

  直到1992年,侯斌看到媒体报道全国残运会的消息,运动员参赛和领奖的镜头震撼了他。“啊!残疾人也可以去比赛呢!”他头一次知道了残疾人还有这样的比赛组织。这给了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快乐的他信心和力量,“既然我也可以练,我就练吧!”

  没有专业场地怎么办?要强的侯斌就把爸爸单位的水泥地当练习场地。他把收集起来的电视机包装泡沫装在编织袋里,垒在一起,上面铺一个蓝色军大衣,做成了垫子。捡来两根角铁做支架,中间搭一根小竹竿,他就在自制的土器材前蹦来蹦去。不久小竹竿断了,他就换了一根皮筋儿继续跳。

  没有教练怎么办?侯斌戏称:“我就是看电视有这么跳的,记录下跳法,脚形摆多少,想着我这一条腿怎么摆。”到图书馆寻找跳高的专业书,自己边看边琢磨着练。虽然没有教练,也没有伙伴,相伴他的只有孤单,“但是我练得很投入,因为每次都是一个人练。跳,跳,跳,今天又完成一项就激励自己”,既然挺喜欢跳高,就坚持练下去。

  机遇终于垂青于这个热爱运动又有体育天赋的年轻人。1993年,佳木斯体校教练看中了侯斌,他的体育生涯从此有了转机。接受专业的跳高训练,是侯斌向梦想迈出的坚实一步。他以百倍的热情投入训练,心底里有着一股子劲儿,“我希望能够走出来,让我的父母能感觉到:这个儿子,虽然受过这样的伤害,但是他是非常健康地在往前走。”

  有一年,侯斌在哈尔滨体院连续7个月高强度训练。到了寒假,老师、同学、教练都放假了,他一个人仍在坚持训练。整座宿舍楼除了他,只有一个值班老人。他不是不想回家,但家境困难,买不起回家的车票,即便有了买车票的钱,站在雪地里排大队买车票对他也是很困难的事。临近春节,校内食堂关闭了,买饭要走很远很远。为防止外出跌倒摔坏义肢,他尽量不出去,每天吃方便面、啃咸菜。

  除夕下午,侯斌训练完毕,天正下着雪,身体疲劳的他看到还有半包方便面,就不准备出去买晚餐,躺在床上不知不觉睡着了。睡梦中,他被咯吱吱的声音吵醒,顺着声音望去,一只小老鼠,在吃那半包方便面——这可是他的年夜面啊。看到小老鼠边吃,边用亮晶晶的小眼睛盯着自己,没有了晚餐的侯斌没有赶它走,而是静静地看着这个唯一与自己相伴除夕的小家伙——心里甚至充满了感恩!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