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云峰山下的守望者——记土家族教师龙承松
2010-03-09  2010年03月09日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不让一个学生失学

   云峰山是涂乍乡最偏远、最贫穷的一块地方。贫困家庭交不起学杂费是常有的事情。30多年来,龙承松垫付了多少学杂费,为多少学生垫付过学杂费,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在尧洞小学教书期间,龙承松班上有个叫龙凤英的女生,由于父亲病逝,体弱多病的母亲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庭,无力再供她上学。龙承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不仅从自己拮据的家中拿出钱来为龙凤英交足了学杂费,还把这个学生安排在自己家里吃饭。就这样,面临辍学的龙凤英在他的帮助下终于读完了小学。

   龙承松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他总是说,看到学生辍学,作为老师,心里比针扎还难受。曾经差点辍学、因为龙承松的帮助又重返校园的颜家英,现在已经20岁,在深圳打工的她,每月能拿1800多元的工资。说起当年龙承松老师的帮助,颜家英依然感动得热泪盈眶:“要不是龙老师资助,我就是个文盲,哪能在外找到这么好的工作呢!”

   云峰山下的村村寨寨,都留下了龙承松的足迹。他熟悉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熟悉每一个学生的脾气秉性。一些学生是经过龙承松三番五次劝说才回到学校的,这些学生的家长说:“这样的老师真是少见,他是真心为学生好,不送孩子去学校就对不住他了。”

   1999年,龙承松刚从尧洞小学调到择坝小学不久,他听同校的老师说,小寨村有一个名叫龙江的学生上学期就辍学了,老师上门劝学,口水讲干了,舌头起泡了,他还是不肯来学校。四年级都还没读完,这怎么行?龙承松坐不住了,第二天就来到了龙江家。

   他从龙江的母亲那里得知,龙江是一个很“野”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不听老师的管教,与班主任关系很“僵”,加之父亲亡故不久,母亲对他更是无可奈何。从龙江母亲的话语中,龙承松还了解到,母亲对龙江上不上学抱无所谓的态度。第一次上门劝学,龙承松无功而返。回到学校,他又向龙江的班主任全面了解情况,他发现班主任同龙江的母亲关系也很紧张。于是,龙承松决定先从化解老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入手。

   龙承松先说服了班主任,然后带上班主任第二次上门,做龙江母亲的思想工作。在争取了家长的支持后,龙承松才把龙江叫来,同家长一道反复劝说,龙江才勉强答应去上学。第二天,龙承松早早地等在校门口,左等右等,还是不见龙江的踪影。当天下午,龙承松再次来到龙江家,龙江的母亲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龙江经常受到批评,心存疑虑,还是不肯来校上课。龙承松决定让龙江到自己班上就读。龙江的母亲被龙老师的真情打动,第二天,亲自领着龙江来到了学校。龙江进校后,龙承松给予他加倍的关心和照顾。慢慢地,龙江的学习成绩上来了,学习的兴趣也浓多了,不仅读完了小学,还念完了初中。

   巍巍云峰,风光无限。但这里偏远而贫穷,当地的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打工了。外出打工的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读书和日常生活问题。在龙承松的班主任工作笔记本里,清楚地写着每一个外出打工家长的联系电话和地址,他就是要用电话架起一座大山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让每一个在外打工的家长都放心。一方面,他会认真地向主动打来电话的家长报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另一方面,他也会主动地把孩子的每一个变化通报给家长。龙承松的手机几乎成了山里的公用电话,在外打工的家长知道,家中的事情,只要打电话问龙老师,他一定能准确而又详细地告诉你。龙承松还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和路上碰面的机会,从村里的老人们那儿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向老人们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要求老人们配合他把孩子教好。他还经常义务帮老人们从远在20里外的乡邮电所或信用社取回从外地汇来的钱物。就这样,为了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走进学校,让他们在学校能够学得开心,龙承松竭尽所能,付出了很多心血。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