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杏坛回眸五十年
2010-03-24  2010年03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总之,我们教给学生的必须是准确无误的东西,“教师的眼里是容不得丁点儿灰尘的”。

  缺憾的艺术

  当球王贝利踢进第1000个球时,记者问他:“你踢进的1000个球中,哪一个最为精彩?”贝利说:“下一个。”

  其实,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优秀教师来说,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备课要不断修改,教学得经常调整,一成不变是行不通的。用同一个教案去教不一样的学生,其教学效果也是迥然不同的。

  备课笔记是教师写下的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安排。这是预设的,是教师在上课前的“一厢情愿”。而课堂教学会由于教学对象、时代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可谓瞬息万变。

  《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射杀一只大雁的故事。课文结尾处,写到更羸向魏王讲述了雁落的原因之后,没有再写魏王的话。为此,我曾设计了一个拓展性练习,让学生写一两句魏王赞美更羸的话。

  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写得各具特点,妙趣横生。课后,有位听课教师提出,此练习不甚妥帖:当时魏王不可能赞美更羸。因为魏王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君主,容不得有人超过自己。当他目睹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把大雁射下来”这一幕之后,心中不悦。据说,当时他口上不说,其实心中早存杀机。返城不久,便把更羸杀了。

  听了这位老师的话,我觉得颇有道理。但此说究竟有无根据,我一时拿捏不准。于是就去请教大学教授,还查阅了《战国策》有关章节。通过进一步钻研,了解到“更羸射雁”的故事出自战国时期策士的巧言劝君之词。它缺乏作为史学的基本条件,魏王杀戮更羸,更是无据可查。而作为语言训练,教师抓住阅读材料中提供的资源,让学生做适度的拓展练习,无可厚非。

  教学就是这样,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反复实践,才能接近其真谛。

  真实、朴实、扎实

  再好的教案也需要到课堂上去检验。课堂教学要在“实效”上做文章,要在“有效”上下功夫。教学必须创新,不创新没有出路。但教学又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必须按照规律办事。

  课堂教学应做到“三实”:真实、朴实、扎实。真实是教学的本色;朴实,则体现教师的教风;扎实能让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现时,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浮躁虚高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公开教学中,一些青年教师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多样、课堂上的热闹,很少让学生安静下来,读点书,提些问题。学生离开文本远了,时间长了,对他们的发展没有好处。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从书中获得真正的知识。教者要“目中有人”,这里的“人”是指学生;又要“目中无人”,这里的“人”是指看课的教师。

  我不赞成像外国人那样一窝蜂地搞什么“热”,他们所流行的不断翻花样的做法并不值得我们的教育去效仿。新的不一定都是好的。面向严肃的课堂教学,不要借新潮之名回避教学中的问题。风中的物体,会有各种各样的形态,站着的、摇摆的、倒伏的。有生命力的教学从来都是迎着压力站着的教学。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现在不是仍在流行并实施着吗?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语文教师要备好课,就应博闻强记,通古晓今,需有“知学”。要当一个语文教师不算太难,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乃至像于漪、袁瑢那样的出类拔萃的语文教师,实在不易。

  苏霍姆林斯基曾听一个历史教师上课。听课时竟忘了记录一个字,因为那课太精彩了。课后,他问那个历史老师:“你备课花了多长时间?”那个老师说:“我备这堂课直接时间15分钟,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

  “用一生的时间备课”,我也是这样实践着的。

  悟出的真谛

  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悟出了一个真谛:爱事业、爱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原动力。只有播下爱的种子,才能得到真的收获。教师从事的是“阳光事业”、“未来工程”。也可以这么认为:今天,我们为孩子安排学习和生活,明天,我们的晚年生活将由这些孩子安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在,我们付出一分情,将来得到的却是无限的爱。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爱的落脚点在哪里?我认为,除了要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外,更多的是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欢愉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毫无精神压力的气氛中学习并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变“要他们学”为“自己要学”。

  我上每一堂语文课,课前要花大量的时间熟悉教材、查阅资料、精心备课。不放过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不放弃一个学有困难的学生。

  从实际出发,求得满意的结果。不弄虚作假,不摆花架子,求真、求实、讲究实效。

  我认为,舞台表演艺术与课堂教学艺术两者最大的不同是:舞台表演艺术,重在其结果,它追求的是完美无缺;课堂教学艺术重在其过程,因为它需要的是循循善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看舞台表演,欣赏到的是“台上一分钟”,我们组织课堂教学,靠的是“台下十年功”。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从不断失误之中得以纠正和提高,确实是很艰苦的工作。

  正由于此,我坚持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一本两主”精神,即“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根据是什么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学生、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的辅导者。主次不能混淆,更不能颠倒,课堂的空间与学习的时间理应由学生多占多得,不可以本末倒置。

  语言是一种技能。掌握技能需要通过无数次的操练,就像学习溜冰、骑马一样,从不会到会,从不掌握到掌握,必须通过无数次的练习,由失败走向成功。不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是绝对行不通的。

  在我50年的教学生涯中,有辛酸的泪水,更有甜美的甘露。我付出不少,但得到的则更多。我爱孩子,爱给孩子上课,我爱这一份平凡而又普通的工作,我更爱这项神圣而又伟大的事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是把希望的种子撒下大地,是把爱的阳光洒满天下。

  但求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会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一根柴,将这盆火燃烧得更旺;在祖国教育事业的宏伟蓝图上再添一笔绚丽的亮色,用我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因为,这是我的责任——不可推诿的社会责任。

  红烛是极其普通的东西,然而,它可贵的是不求索取,但求奉献。我愿作一根红烛,耗尽自己,为年轻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作者简介:贾志敏,上海市特级教师、浦东名师、浦东开发建设特殊贡献者;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特级教师到你家》、上海电视台《贾老师教作文》节目主讲。曾任上海市浦明师范附属小学校长、上海市金苹果学校小学部校长。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已届50年。主要著作有:《贾老师教语文》、《贾老师评改作文》(系列丛书)、《贾老师读小学生作文》(系列丛书)、《贾老师对你说》、《一个校长的演讲》等。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1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