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江苏省江都市丁伙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纪实 ● 蒋新生 孙蕴怡 位于大运河畔的江苏省江都市丁伙镇,地理位置偏僻,但因其盛产花木而全国闻名。坐落在此镇的江都市丁伙中学,近几年更是因其办学的成效名声大震,引人注目。润扬大桥、扬州火车站开通典礼上丁伙中学的精彩表演,迎接过江泽民、胡锦涛、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丁伙中学的舞龙队和威风锣鼓队,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跷起了大拇指。尤其是抛向丁伙中学的一个个光环:“江苏省示范初中”、“扬州市艺术特色学校”、“扬州市数字化校园”、“扬州市教科研基地”、“扬州市综合实践活动先进校”……令同行投来了羡慕的目光。 丁伙中学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呢? 开凿动力之源 在丁伙中学校园里有一座名为“奋进”的雕塑煞是气宇轩昂。这是校友、江苏省邦威公司董事长孟祥建捐助的,他同时还捐资设立了“邦威阳光奖学助学基金”,用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资助那些像自己小时候一样家境困难的学生,鼓励大家奋发进取。孟祥建当年的班主任颜卫红老师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孟祥建小时候家境贫困,13岁就失去了母爱,生性顽皮的小祥建成了班上最难教育的孩子。有一回,他两天没交作业,放学后,颜老师把他留下来,一面让他补作业,一面对他晓之以理。从学校说到家庭,又从过去谈到将来。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颜老师看着补好作业的祥建,关切地对他说:“你回家未必有晚饭吃,就在我这儿吃好晚饭再回家吧!”这件在颜老师看来再平常不过的,而且丁伙中学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的事,却令孟祥建终身难忘。从此,他像换了一个人,把颜老师对他的关爱化作前进的动力,直到登上成功的峰巅。正如孟祥建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就越来越模糊了,但老师做人的品格却越来越清晰地激励着我们。” 丁中的领导者们就有这样的共识: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是阶段性的,而对学生人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终身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 因此师德建设被视为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忠诚教育事业,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敬业爱生,奉献乐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以教好书育好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己任的行动。只要近距离接触丁伙中学的教师,人们就会感到,他们身上有一种不怕苦、不怕累、不畏难、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朝着“家长满意、学生喜欢、同事佩服、领导放心、自我认同”的方向不断努力。 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每天早晚他都会从丁中美丽的校园穿过,每天他都会走进红杏文学社忙这忙那。他就是丁中学生都敬佩的退休教师、《红杏》校刊创始人韩永发。韩老师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作文教改的园地里,为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他创办了“红杏文学社”和《红杏》校刊,在他的精心呵护下,《红杏》校刊名满大江南北,被评为全国优秀校刊(报)。如今,韩老师仍然担任文学社的名誉社长,协助编辑出版《红杏》,定期给社员作讲座,辅导社员写作。除退休工资外,韩老师不另取分文。他说:“《红杏》是我一手侍弄大的,我怎么舍得丢下呢!在我有生之年,能为《红杏》尽一份力,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韩老师是丁中教师高尚师德的代表和榜样。 丁中的老师们认为,“高尚的师德首先表现在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就是在工作和学习上要有严谨的态度,不搞花架子,不好大喜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无论对谁,言必行,行必果。为了强化师德意识,学校工会每学年都组织教师签订《师德建设承诺书》。 细心一点的人会发现,丁中每个教职工都很懂得尊重与关爱。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选择,也被作为高尚师德的表现。他们认为,尊重还应表现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爱心助人;表现在多思己过,少议他非,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在尊重的前提下,他们建立起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了“差异即资源,人人都能成才”的思想。关爱学生要有行动,学校要求每个老师每学期都要资助一名贫困生,帮扶一名学困生,转化一名后进生。 优秀班主任杜文秀老师收藏着一封来自法国政治学院的信,信里附有一张带博士帽的照片,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杜老师,多年来对您的感激一直深埋在心里,今天我终于有勇气,坦然面对我过去的一切,感谢您在众多同学面前保护了我的尊严……您送我的那支笔我将终身收藏!”写信的学生叫李小鹏。 几年前的一天中午,杜老师像往常一样,午饭后在办公室处理课务。突然班长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两个月前,张强丢失了一支金笔,现在居然出现在李小鹏的铅笔盒里。两人因此发生了争执。杜老师跟着班长来到教室,教室里乱糟糟的……李小鹏窘红了脸说不出话来。见此情景,杜老师心里明白了几分,招呼大家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问了问情况,拿起这支金笔仔细端详后对张强说,“前些天是有位同学捡了一支这样的笔交给我,不过我忘记带学校来了,明天到我那里去看一下是不是你的,这支有争议的笔我先保管”。她教育大家不要随便怀疑自己的同学。当天,杜老师找了好几家商店,买回了一支一模一样的笔。第二天,张强认领了自己的笔,李小鹏也领回了“自己的”笔。丁中的老师们就是这样呵护着每个学生的成长。 有这样一个感人的场景,百余名教职工举起右手,紧握拳头,表情庄重,雄壮的声音在校园上空回荡:“教育,我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教师,我所选择的崇高职业;育人,我所承载的神圣使命。我宣誓:我一定全身心投入工作,用爱心去唤醒,用榜样去激励,用真情去感化,用智慧去启迪,用人格去熏陶……我将时刻铭记自己的神圣使命,诚于待人,精于执教……存幸福从教之心,立振兴教育之志,扬教育改革之帆,育丁中之英才……”每年的教师节,丁伙中学都要举行教师集体宣誓,然后拍下一张集体照,留作永恒的记忆。这不仅是形式,而是对每个教师神圣使命的提醒、重温。 用身边的人教育身边的人。丁中先后邀请全国劳模、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全国优秀班主任等到学校作报告;组织教师开展学习殷雪梅、方永刚的活动;对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的事迹,学校及时组织学习,并联系实际讨论。此外,他们更注重“活”化师德教育,将师德教育与“家长评教”、“学生评教”活动紧密结合,开展师德考核,把“师德优秀”作为年度评优的必备条件。 振领则毛顺,举纲则目张。正是在师德旗帜的引领下,丁中的教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着蓬勃朝气、凛然正气、昂扬锐气,以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来谱写教书育人的华章。 在灿烂阳光下放飞 校长徐树忠认为,环境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条件,一所有生气的学校应该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发展的空间,都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希望。 丁中把营造温馨和谐、有序竞争的人际环境与构建优美校园看得同等重要,这是教师生活状态内在和外在的反映。 新世纪初,丁中吃的还是“大锅饭”,教师无论贡献大小,全年收入差距不超过200元,因此一些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发挥。面对这种状况,徐树忠带领全校教师进行深刻反思。大家一致认为:学校应努力创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环境,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很快,学校出台了关于结构工资、奖励、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考核教师不仅要看教师在同年级、同学科中的表现,还要看年级、学科在整个教学片的位置。激励教师积极进取,为教育教学工作多作贡献。同时还从政策上引导教师在合作中求竞争,努力创造“1+1>2”的效益。改革营造出了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氛围,极大地调动起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改革的第一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就上升到全市第15名,第2年升到第9名,第3年位居第一。 “创造和谐有序的竞争环境,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这样才能使教师产生与学校荣辱与共的归属感。”校长徐树忠说。为创设这样的和谐局面,学校大力推行民主管理,每年召开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公开校务;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民主理财,让每个教师感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学校还设校长信箱、校长邮箱,教师心中有什么话都可以与校长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