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硬道理 ———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综述 ● 刘莹程 艳霞 特色化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实现新跨越,办出新的水平,必须寻找特色建设的新突破,为树立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更好地促进与推动我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与发展工作,加强境内外知名学校的交流与协作,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中小学校,由《人民教育》编辑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于2008年12月5日—6日在重庆举行,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化视野下的特色学校发展”。 来自全国各地500余名代表参加大会。重庆市领导、重庆市教委领导、渝中区政府领导等参加开幕式并致词。《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台湾实践大学教授陈龙安,香港教育学院教授、香港教联会副会长胡少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金洲,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龚春燕教授等分别就国内外及当前新时期特色学校创建的前沿问题作重要学术报告。同时,来自香港、台湾、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州及重庆等地的知名中小学校长围绕特色学校建设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大家主要从以下角度对特色学校及其建设进行探讨。 一、以多元视角解读特色学校内涵。 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就特色学校的内涵、特色学校的意义及特色学校的概念进行了剖析。他指出:“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是一所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为特色学校……特色学校发展建设是教育发展从数量的发展转变为质量提高的新的历史时期和中国从一个人口资源大国转变为一个人口资源强国的重大转折点上的重要策略和措施。”他强调:“特色学校不是重点校与示范校,不具特殊性,而具普遍性,它是多数的学校,甚至是全体的学校;特色学校不是偏科学校,不等同于特长学校;是独特的而不是唯一的;具有多样性与统一性。” 重庆市渝中区政协副主席、教委主任赵元政就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发言,他说: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三大原则即整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继承和创新原则;在特色学校建设中,他们坚持“三维四要素”的系统模式,即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和学校三维共建;在理念先行、队伍建设、评价导向及课题带动四个方面下工夫。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金洲指出,学校特色的核心含义在于符合学校发展实际需求、反映学校自身特点、经由学校长期努力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一定美誉度的学校实践行为。应该破除“他校做而我不做”与“为特而特”的两种观念;区分区域性特色与全国性特色两个范围;把握人员特色与项目特色两种形式;关注学校核心因素之特色与学校外围因素之特色。特色学校建设要处理好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一般发展与特色发展、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单一特色与多个特色、学校特色与学校品牌等五大关系。 二、从实践中解析特色学校形成的多重来源。 1. 由特色文化到特色学校。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龚春燕教授认为,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谈文化要谈到特色,谈特色一定要有文化的支撑。郑金州教授则认为,学校管理首先是“文化”的管理。 北京市实验二小副校长、特级教师华应龙在发言中,重点从北京实验第二小学的文化内容、文化形成以及文化的内核展示了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文化、课堂文化等九种文化。 重庆求精中学校长庞静阐释了学校形成的“百年树人,精益求精”的办学理念,以精心培育青少年的优良道德品质,打造学校课堂教学精品,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精干,全面、协调、持续地培养新型人才精英为目标,创造了鲜明的“精益求精”学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