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大器晚成二月河
2010-04-01  2010年04月01日  来源:人民教育

  博览群书才能厚积薄发

  高中毕业后,二月河参军成为一名工程兵。那时,部队常年居住在山沟里,他开山、放炮、打眼、挖煤,什么苦活累活险活都干过。有一次点火引爆,他差一点被窒息在坑道里。如不是他急中生智,把军用胶鞋顶在头上,顺着巷道狂奔快跑,恐怕今天的文坛上就会因少了二月河而寂寞许多。还有一次,在推运装石料的翻斗车时,由于极度疲劳,他从两层楼高的河堤上狠狠地摔到了河滩上,所幸大难不死。

  那时,部队业余生活枯燥乏味。二月河不想让大好时光白白溜去,他利用自己业余管理团部图书馆的方便条件,在艰辛繁重的劳作之余,广收博览,手不释卷,抓紧点滴时间,拼命看书学习。一有空闲,他就头戴矿灯躺在煤堆上,专心致志地研读英文版的《毛泽东选集》。当战友们进入梦乡之际,他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津津有味地阅读《史记》和《资治通鉴》。他还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学名著,并用水泥袋的牛皮纸做成卡片,写下了成捆的读书笔记。10年的军旅生活,他系统地阅读了中国史书的二十四史以及清史中的野史、正史,等等。

  由于他在部队表现突出,当兵第二年就入了党,两年后又提了干,而且是越过排级,直接从战士提升为副连级新闻干事,以后又当了连队的副指导员,直到1978年才转业到南阳市委宣传部工作,这时他已经33岁了。

  当时,社会上正流行红楼梦研究热,本来对研究《红楼梦》就颇有兴趣的二月河也加入了进来,并且写过一些很有独到见解的论文,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论文发出很久,还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后来,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看到了他的论文,慧眼识珠,称赞他的论文“想象丰富,用笔细腻,是小说笔法”,决定在《红楼梦学刊》上刊登他的论文,并吸收他为全国红学会会员,还邀请他参加198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红学会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

  就是在那次会议上,一些专家、学者由《红楼梦》谈到作者曹雪芹,由曹雪芹谈到他的祖父曹寅,又由曹寅谈到康熙皇帝。座中有人感叹,像康熙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杰出人物、了不起的政治家,居然至今还没有一部像样的写他的文学作品问世,真是太遗憾了!这时,一直坐在一旁默不作声的二月河,开玩笑似地冒出了这样一句话:“我来写!”

  一语既出,满室惊讶。所有人的目光都对准了这个来自河南的无名小卒,他们或许认为,这个面孔陌生、名不见经传的后生晚辈,是说妄言狂语,或一时兴起而已。

  但二月河可不仅仅是在说大话、吹牛皮,以博众专家一笑。他说了就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他把专家、学者们在红学会上议论的话题,当作自己创作长篇历史小说的爆发点和起始点。从此以后,他凭着长期的积累和顽强的毅力,遵循历史小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和“不求真有,但求会有”的创作原则,以一年一卷、30多万字的速度投入创作,硬是把清朝康、雍、乾盛世130余年间,既空前辉煌又行将没落的历史画卷活生生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穿布鞋的大作家

  读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最让人惊奇的是,那浩如烟海般的史料,在作者笔下却运用得那样自如,似乎是信手拈来。而作者对清代历史、文化、政治乃至社会百态的熟稔更是令人感叹不已。

  事实上,为了写好康、雍、乾三代帝王,二月河进行了高密度的资料收集工作,做了大量卡片。什么《清人笔记小说大观》、《清朝野史大观》、《清稗类钞》、《清史资料》、《故宫档案史料》,连清人当初的日记统统都搜集,包括宫廷礼仪、皇帝衣貌档案、食膳档案、起居注等。其中很多东西相当枯燥、闷气。

  二月河坦诚地说,“这东西没有什么巧办法,需要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地掌握、理解。当时,一斤豆腐多少钱,还有纯度10%的银子到99%的银子怎么识别,皇帝一年360天,什么时辰穿什么衣服,一般人家的住宅、官宦人家的住宅怎么布局,进去以后怎么确定方位,等等,都要了解。这样,写出之后没有专家敢挑我的刺,因为我拿的是第一手资料。”

  二月河对文学创作精益求精,但在生活上却不讲穿戴,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朋友们用6个字概括他的生活:“大作家,土老帽儿。”他敦实、憨厚、纯朴、本分,但又绝对不乏精明、睿智、机警、敏锐。在家时,他经常脚穿草鞋,身着宽衣大衫,而且往往是里长外短,正反不分。

  有一次他应邀去某高校讲学,中午吃饭时T恤衫的前襟沾上了油渍,看着很不雅观。下午作报告前,他灵机一动,把衣服前后换了一下。听报告的数千名大学生竟然谁也没有看出来,有的还以为是大作家赶时髦穿着新式服装呢!回去后,二月河把这件事讲给家人听,笑得大家前仰后合,他还洋洋得意地说:“怎么样?我的聪明才智无人可比吧!”

  还有一次,他去一个县城看望担任县委书记的老同学。传达室看门老头看他像个乡巴佬儿,猜测可能是来上访或是申请化肥指标的,说什么也不让他进去。实在没办法,他只好用烟盒纸做了个自制名片递进去,县委书记赶快跑出来,才见到了老同学。

  二月河不爱穿袜子也闹出过不少笑话。前年冬天他应邀去西安电视台作人物专访的节目,主持人和摄像看他没穿袜子,好像有了一个重大发现,特意拍了一个特写镜头,并打出字幕,称他是“不穿袜子的大作家”。后来他应邀去马来西亚讲学,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考虑到“国际影响”,这一次他倒是穿上了袜子,但仍穿着布鞋,结果当地报纸又称他是“穿布鞋的大作家”。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