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书屋 教育史研究的地域视角 ——简评《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教育》 ● 叶隽 近年来学术史研究渐成显学,而教育史研究亦相应升温。周勇博士新著《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教育》就有其特别的意义,值得关注。虽然本书的题目让人心生疑虑,何为“中国文化教育”?但作者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说很难下一个统一的定义,于是做了这样的解释:“本书会刻意强调,中国文化教育其实是指某一类人物留下的行踪,其核心内涵乃是一些特殊的中国文化‘情结’,以及在这种‘情结’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系列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学术创造和教学行为。”这种说法虽有些讨巧,但毕竟为我们理解此著提供了基本线索。 《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教育》全书四章,第一章其实多少有引言的意味,解释中国文化教育的渊源,突出江南名校的名分,并花费了相当多的笔墨来梳理此前的学术史状况。正文三章,分别讨论现代中国(清末至民国)江南3所教育机构的个案情况,即无锡小学堂、苏州中学、东南大学。应该说这种选择颇具匠心,在教育层次上,兼及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方面;在地域覆盖上,涉猎无锡、苏州、南京三座城市;在人物选择上,则讨论钱穆、吕思勉、梅光迪、吴宓等重要个案。就学术史意义而言,此前的现代中国学术史与教育史的叙述虽然多有展开,但对地域性与层次性的区分确实不够,江南名校的呈现确实有其新意;尤其是作者能在普遍受到关注的大学教育之外,而借助自身地理优势,将中学、小学教育史纳入考察视野,难能可贵。 对于后者,学界并非没有关注,但苦于史料相对难以挖掘,故难得支撑的底气。这一点也充分表现在第二章中,作者讨论“清末民初无锡小学堂的中国文化气象”,题目不可谓不好,但支撑的材料其实相对有限,尤其是小学堂先生们的中国文化教学生活,主要依靠钱穆的回忆;并不是说这样的题目不能做,即便是无法深入发掘新材料(譬如罗志田之用《退想斋日记》)的情况,如何借助更多的“边缘与外围”材料,或许是个值得探讨的学术方法论问题,否则难免落入“浮光掠影”的层面。 相比较之下,中学史的研究,或许要稍好些。这不仅是因为中学阶段对个体的成长相当重要,也还因为史料记载的相对丰富。学界对此问题也予以关注,如王伦信著《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即已系统讨论此问题,似也值得关注。尤其是作者在探讨苏州中学个案时,已意识到大学区制建立的背景因素。就学术史梳理而言,作者关注的主要线索是由陈平原、罗志田等人强调的思想史层面,其实制度史层面的东西也一样重要。尤其是在学界已经惯熟的“故事”、“精神”之外,如何建立彼此之间的关联,或许尤有意义。 关于东南大学与学衡派,学界关注已多,相关专著也有不少,至于个案关联者则不胜枚举。即便如此,作者仍能以“国学教育战役”为题,颇发新见。但若对此时的学术场域背景(用布迪厄理论比较典型)、尤其是国学表象后的西方文化接受分歧略做交代,或者洞见当更能迭出。 当然这未免是“高谈阔论”的成分居多,只有真正入局者才知道其间钩沉材料的不易、框架建构的费神、步步为营的苦恼,说到底,治学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在我自己,基本上是自知才拙,只能选择步步为营的笨办法,先从个案做起,再逐渐建构起若干个案之间的关联,并逐步推到一定时空下之具体场域,如此或则更能将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策略落得更实在些。但还是很羡慕那些敢于在复杂纷纭的历史语境里纵横捭阖的研究者,剥茧抽丝,揭示细微。无论如何,是书都给我们预示了广阔的学术空间,无论是在细节层面将这些机构或此类机构的“中国文化”教育史予以进一步清理和补充,呈现更加完整的“历史现场”;还是进一步追索作为一个整体地域文化特征的“江南”意义(或是“江南名校”的核心内容),相信都是风光无限、学术价值甚高的题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书的价值不容低估。当然,这也关涉到理论的自觉运用和反思的问题,是书虽然在理论上并无发覆尝新,但作者强调“发现新风景、修正旧认识”,确实也是一条幽径;比较遗憾的是,最后欠一结语,若能在理论高度进行若干总结,尤其是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联上有所阐述,当惠益读者多多。总体来说,此书具有史学研究意识,注释相对严谨、视角亦颇创新,堪为教育学领域的上乘之作。 (《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