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李元昌:回首走过的几个脚印
2010-04-02  2010年04月02日  来源:人民教育

  亲友们纷纷来信劝我打消回乡的念头,让我不要作出傻事来。有几个和我很要好的同学也劝我说:“你落脚城里,让你的父母、妻子、儿女都借点光,农村的那个苦日子你还没过够吗?”我心里想:“农村怎么就像十八层地狱那么怕人?”又一个同学劝我说:“你在城里,踏踏实实干几年,很快就会成个名师。到农村,条件差不说,谁能发现你呀?”这些人不了解我的心,我追求的是事业,想踏踏实实地做点事,我认为适合我发展的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我对待客观环境的态度是:一是了解,二是熟悉,三是适应,四是改造,五是利用。我是当地人,对当地的情况了解、熟悉,也适应,剩下的就是改造环境、利用环境了。在对事业追求的路上,我认为这是一条“捷径”。20年后有位记者问我,“当时为什么作出令人难以理解的举动?”我除了回答这个理由外,又对她说,我还有一种想法,就是“一个坑里种几棵玉米”的问题。“文革”时追求高产,在应该种一棵玉米的坑里种4棵,结果棵棵都没长好。人才都在城市扎堆,就像4棵玉米挤在一个坑里。我选择了农村,这一个坑里就我一棵玉米,我的事业发展自然会得天独厚。再者,农村教育落后,而越是落后的地方越需要人,越是落后的地方待开垦的“处女地”就越多,收获也就会多。从干事业的角度来看,我应该选择农村。我几次向上级领导申请,最后和一位同学调换了工作。这样,我就踏上了家乡的“乡间小路”。

  理想的追求——在教改中上下求索

  在我的思想中,陶行知先生对我影响比较大,他是我最崇拜的教育家。受他的思想影响,1985年,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大潮风起云涌的年代,我在家乡的那所中学——榆树市秀水二中举起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教改旗帜,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探索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途径。当时有人对我说:“陶行知先生用教育改造社会像是用篮球推动地球转,你的想法更天真,是用乒乓球来推动地球。”有人说我是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还有的人说我是一个狂想者。我说自己是在蚍蜉撼树,“螳臂推车”。我非常重视这个教改,因为这个教改包含了我的人生追求。家乡虽然贫穷落后,但在我的心里是十分神圣的。美丽的松花江流过这个地方舍不得离开,还伸出一条手臂紧紧抱着这块土地。夏日的夜晚,“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情景处处可见。我生在这个地方,长在这个地方,把家乡建设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是我的理想,也是我这个家乡人的责任。我是个教师,只有从教育的角度来探索改变家乡面貌的途径,以此来尽一个家乡人的责任。农村和城市差别大,我认为主要是差在人上,优秀人才都流向了城市。而一批批回到乡里的初中毕业生,干啥啥不行。有个村民请一个初中生写信,信发出去后,不几天又返了回来,原来邮寄地址写反了,气得村民骂他们为“初中扔”,意思是书白读了。我想,如果我通过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途径,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他们回乡之后,个个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成为当地经济建设中叱咤风云的人物,那么农村就有了希望。如果这条路走通了,各学科的老师都努力为农村的发展培养人才,改革自己的教学,回乡的学生一代强于一代,用教育改造农村的理想就有实现的希望,说不定乒乓球就推动了地球,蚍蜉撼动了大树,螳臂推动了车轮。正像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于是,我站在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角度来思考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这个改革一直探索了13年。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