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李元昌:回首走过的几个脚印
2010-04-02  2010年04月02日  来源:人民教育

  何谓绝招——用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我的教学改革得到了社会上的认可,省里召开了4次我的经验推广会,在全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教学方法还被介绍到了外国。到过我们学校的人都很惊讶,他们不敢相信这样的教改经验竟然出自这么一所贫困学校。当时的榆树市秀水二中是治江和腰围子两个村合办的村办中学,经费困难,连粉笔都得分着使。有人以为我有什么绝招。其实是很平常的,就像前边所说的那样,利用了当地的环境,改造了我的教学。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利用了当地的教育资源。农村学校条件差,为此有些人唉声叹气,认为无所作为。我则不这样认为,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有农村的长处。城市是柏油马路,城里人有他们的走法;农村是乡间土路,乡下人有自己的走法。我们的教学要走出自己的路来,不能学着城里人在柏油马路上走的样子在乡间小路上踉踉跄跄地走。在我的眼里,整个农村社会就是一个大学校、大课堂。这样,我的学生就拥有了两个学校、两个课堂。学校的课堂里学知识,社会大学校的课堂上出能力。学校的课堂里学了新闻写作有关知识,学生们就到社会上搜集素材,向报社、电台投稿,他们的稿件经常被采用。学生掌握了应用文写法,就动员他们用语文知识为群众服务,帮助群众拟合同,写诉状。学了调查报告,学生们走街串巷,调查当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作文中练习写人,我就让学生去写村里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能人。当地遭水灾了,我领着学生去察看灾情,并以此内容作文,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利用假期,开展“家乡建设小参谋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家乡小主人的身份把对家乡建设的意见、主张写成文章,交给乡村干部,他们的有些建议被村里采纳了。在当地社会这所大学校里,通过类似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我把学生的思想导入关心家乡建设事业中来,学生们爱乡报国的情感、主人公的意识也逐渐形成了。

  有一节作文课我现在还难忘。为了写好家乡儿女情这篇作文,我把学生领到松花江边的大堤上,登高下望,看着家乡的贫穷面貌,大家齐唱起一支歌:“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村子的周围……”当学生们唱到“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建设得地也肥来水也美”的时候,个个热血沸腾,激情澎湃,豪情满怀。头上是蓝蓝的天空,火红的太阳,身后是滔滔的松花江水,眼前是家乡百废待兴的景象。在歌声中,学生们思考着家乡的未来,思考着家乡儿女的责任。作文、诗歌,伴随着他们内心滚滚的激情喷涌而出。有个学生当场就对我说:“李老师,我现在真正知道了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了。”“家乡,为了你美好的未来,你的儿女正在灯下苦读。”这是学生作文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成了他们的人生理想追求。1988年的7月,这轮实验班的学生毕业了,我又和学生同唱“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我给学生留了一道作文题,“回首往事问心可有愧”,副题是“为祖国为家乡流了多少汗,出了多少力”。学生们表示要用自己的人生把这篇大作文写好。这轮实验班学生入学初,用小学升初中的原题复考,平均48分,及格率23%。1987年在初二参加榆树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全市18名学生获奖,实验班学生就占9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两年学完了三年的功课。1988年,实验班学生接受省验收检测,成绩和省里重点中学学生不相上下。村民们乐了,说“没想到咱们的土孩子和城里的学生打了个平手”。学生们自编自选的作文集——《田野上的小花》,再版4次,被定为吉林省中小学学生阅读教材。过去,群众称当地的初中毕业生为“初中扔”,而对我教的学生却刮目相看,称为“小先生”、“小记者”、“小参谋”、“小律师”。现在,回乡的毕业生,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作用,成为当地经济建设中的能人,这是多么可喜的收获啊!我利用了当地的环境,改造了语文教学,用一方水土育出了一方人。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