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李元昌:回首走过的几个脚印
2010-04-02  2010年04月02日  来源:人民教育

  傻子的哲学——一条道跑到黑

  有位大学生听了我的报告后,要我在她的笔记本上写几个字。我写了这样一句话:“也许世界上也只有傻子才能作出聪明人能做而不愿做或做不到底的事来,也许只有傻子才能走出聪明人能走而不愿走或走不到底的路。”是的,我在一些人的眼里是一个傻里傻气的人。

  亲友说我傻,一条道跑到黑,不会把握机会,死守农村。1985年,县里有3所学校争着用优厚的条件聘请我,为了教改实验,我放弃了。有人说我失掉了一次得实惠的机会。我说,我把这些能得到的而没有得到的就作为教改事业的投资吧。1988年,省里对我的第一轮教改实验进行了验收,并定为吉林省重点推广的实验项目。也就在这时,城里的一些学校动员我到他们的学校去工作,我又面临着是去城市还是留在农村的选择。我感到第一轮实验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探讨,于是开始了第二轮实验。第二轮实验结束时,外地的学校以楼房、爱人和子女工作为条件调我,还有的学校用高薪聘我。亲友们说,这样的条件够高了,一般的人连想都不敢想,千万别错过机会,走过这个村,就不会有另一个店了,这个穷地方有什么值得留恋的?这时有人劝我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现在趁着有点小名气的时候,赶快激流勇退,到城里找个好单位。一轮下来就是3年,3年之后你还能得到什么?万一你的改革出现了失误,你以前所有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你也就随之身败名裂。”我的实验导师张翼健给我写了一封长信,他在信中说,有很多很有前途的实验项目,只因为实验者工作调动而终止了,他希望我能在个人和事业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将实验继续下去。长春市教委教研室主任马世一老师希望我能在农村这块土地上写出一篇大文章来。当时的省教育厅副厅长张茵同志非常重视这个教改实验,亲自主持我的教改经验推广会,并鼓励我坚持将教改搞下去。在个人利益和事业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服从了事业的需要,开始了第三轮实验。亲友们恨我,说我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我想,撞南墙就要撞到底,如果我头破血流地倒在南墙下,醒过来之后,非再撞它一头不可。我很推崇哥尔斯密的那句话:“人生最大的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仆屡起。”

  第四轮语文教改实验结束后,我又有了新的追求目标,那时我已经担当了校长的职务,准备将单科的语文教改发展为全校性的农村教育整体改革,实现“办好一所学校,拉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理想。当时,我的家庭连遭不幸,女儿病亡,胞兄去世,我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身体状况也不如以前。这时,城里的大学、中学又连连向我发出邀请,我的心没有动,准备全力向这个目标冲刺。哪想1999年,我患上了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手术之后,又作了6个疗程的化疗,身体实在不行了,省教育厅领导考虑我的身体情况,把我调到省教育学院,我也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就像一个就要看到战斗胜利被迫撤离战场的伤员,准备迈出的一步没有跨出,功亏一篑,成了终生遗憾,终生的遗憾啊!

  我爱人说我傻,说我不顾自己的家,不知道赚钱挣钱。

  1985年,我那时的全部工资只50多元钱,当时有病弱的父母,两个读书的孩子,一家6口只靠我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还负有1600多元钱的外债。有人送我一副对联:“三间东倒西歪茅草房,一个风烛残年老母亲”,那就是我当时生活的写照。从1985年─1988年的3年时间里,我为了实验,给学生买书订报,组织他们各种活动,差不多花去自己一年的工资。家庭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影响,我爱人问我钱哪去了,我说:“存起来了,以备急需。”急需时她不见我把钱拿出来,我说:“存银行了,定期3年。”我需要钱,也离不开钱,时常因钱而东奔西走,陷于困顿,但我认为:人不是钱的等价物,更不是钱的奴隶。在人的身上应该有钱买不到的东西。钱应成为事业追求者脚下的铺路石而不应成为坠脚石。“给多少钱干多少活”这话我向来不敢苟同。我也讲索取,但索取的目的是为了奉献。就像蚕吃桑叶一样,目的是为了吐出更多的丝来。我也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有时还很强烈,但我把这种愿望建立在对事业的奋斗上。学生的作文集出版了,第一版的稿费,我支援了这本书小作者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第二版4万多元的发行费,给学校购置了教学设备。1997年,我从获得的香港孺子牛金球奖10万元的奖金中拿出6万元,作为奖励农村中学教师的奖励基金。1998年,我又拿出奖金3000元,奖励两位农村中学教师。做教研员后,我又拿出自己的积蓄几万元支援农村学校,帮助农村学校老师解决困难。这样做并不是追求什么荣誉,得到大家的称赞,我认为这是在事业上的投资。就像一个人走路一样,他要奔向一个目标,但在路中遇到一条河,这条河不宽,只要用一块木板搭桥就可以过去,买木板的钱并不多,他也有钱,但他认为木板不应该他花钱去买,或者他舍不得用自己的钱去买,因而他就隔在了河的对岸,一辈子也就只能望河而兴叹。盘点自己这些事,充其量我也就是一个舍得用自己钱买木板搭桥过河的人。

  乡间小路上,深深浅浅、歪歪斜斜地留下了自己的几个脚印。我并不希望在这几个脚印上开出鲜花来,更希望我的脚印能被大家的脚印覆盖再覆盖,踏出一条路,一条延伸到远方的路。

  作者简介:李元昌,1949年生,语文特级教师,现为吉林省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兼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1985年他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的改革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13年的探索,本刊曾于1992年第3期以《农村教改实践家》为题报道过他的事迹。1999年调入吉林省教育学院后,创建了当地农村教研教改基地、县域三级研培网络、主题教研等教师培训形式。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获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奖杰出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是吉林省优秀专家,并被吉林省委、省政府授予“竭诚奉献农村教育事业的好教师”荣誉称号。有近百篇教研论文发表,撰写的《李元昌与乡土教育》一书,被收入教育家成长丛书。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8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