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 ● 吴非 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课,课间和几位教师闲聊,随意说到普希金,有位青年教师疑惑地问:“这个不可能考的吧?”我一时便不知说什么是好了。 由此,我想到了很多。我想到,有一天晚上,有位同学找到办公室。他说:“实在很抱歉,这么晚了才来找老师,理科作业太多了,刚刚完成,本应当让老师休息的,但是很想谈谈,不知是否方便。”我喜欢有礼貌的学生,况且这样的谈话对学生来说往往很重要。 这位学生是个有趣的人。有一回历史组在年级搞活动,想请一名学生朗诵一首诗,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遇难同胞,要各班推选几位同学去试一试。他中午到历史老师那里,刚刚朗诵了两句,老师就惊喜地说“行了,行了!太好了,太好了!就是你了!”这位同学愣了一下,随即有风度地对老师说:“老师,诗是不能中断的,请让我把这首诗朗诵完。”说罢,旁若无人地诵读那首诗,一直读完。在场的其他学生告诉我这件事,我说,这才是懂诗的人,这就叫作有个性。是否会被老师选中,在他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读这首诗。 今晚,他要对我说什么呢? 原来,家长会的当晚,父母找他谈话,教导他以后的“生涯规划”,无非是勤奋读书,选择一所名校,进入热门专业,以后就业顺利,能有一份比较高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父母的爱心、耐心与苦心,溢于言表,然而那些话让他流下了眼泪。这位平素刚强的学生伤感地对父母说:世界上有比这些更有价值的东西,人活着要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能抚慰人的心灵,能让世界变得美好,譬如诗。 “爸爸妈妈听了你的话后,说了什么吗?”我问。“没有。他们沉默,后来就回房间了。”他直起腰来,如释重负。 听他说完,我一时想不出什么话,只说了一句:“人生如果没有梦想,生活如果没有诗意,也很无味的。但如果人人都理解你、接受你了,也许你已经很庸俗了。” 他让我想到了我常常谈及的一个比喻——“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是诗,应试教学是吃馒头,只有吃饱了馒头才能做诗。”而我的意见是:教育是富有理想的事业,从事教育的人一定要有理想;鼓吹只吃馒头的人,是知道不吃馒头会饿死,这当然也没错,但他并没有看到只吃馒头不读诗,是另外一种死法。——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并不代表这种理念本身有问题;单一应试教学的后果,教育界和社会不可能没有看到,只不过得过且过,大家还得维护一团和气,不愿多说而已。 语文教育除了教学生能正确使用母语,还应当有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在创造性地使用母语和发展母语文化的过程中,懂得爱,懂得美。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语文学科也就不成其为基础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现在的高三学生也还在背诵古诗名句,不过,那是因为高考试卷中有一项“名句填空”,有6分(江苏省这一题为8分)。为了拿下这几分,教师和学生都很来劲。教师的鼓励是这样的:哪一句有可能考到,根本说不准,为了不丢这里面的1分,尽可能地多背,而且不能写错一个字。学生是这样思考的:万一考到这一句,默不出,就丢了1分;万一只差这1分,“一本”会变成“二本”,“二本”会变成专科,专科会变落榜;或者就因为少了这1分,得多交几万元。——于是一时间众人背得天昏地暗。因为是趋利的,高考结束时,那些诗句也就忘得干干净净了,烟消云散。 诗也许是梦,梦也许又是明天的诗,可是时下的教育似乎并不想让孩子做梦,一切都要讲“实惠”。什么是“实惠”?当然是考取大学,考取名牌大学,高职,高薪,高物质水平的生活——总之,高人一等、高高在上就行,这比读诗实惠得多。 我们思考问题不应当脱离实际,我们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利益,这是不需要争论的。但语文学科的教育不仅是为了考试,而且是为了学生长远的甚至终生的利益和精神追求,这一点也不应当有什么分歧。遗憾的是,极度功利的教学观往往在左右评价。当今之世,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他的教学有些诗意,未必会受到敬重,经常受到的却是批评或嘲笑。 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他一生的精神高度。语文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