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次,学校周边出现了一个危及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犯罪嫌疑人。得到学生举报后,我们马上报案,但迟迟没有结果。一个月后,这个人又在学校周围出现了。几个同学发现后,不动声色地做了分工:一个同学赶忙去通知老师,剩下的保持距离跟踪。最后闻讯赶来的老师在路人的帮助下,把犯罪嫌疑人扭送到派出所。警察对我们的学生赞不绝口:“小小年纪,本事不小。既抓住了犯罪嫌疑人,又毫发未损。”生命教育的种子就这样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了。 三、打造活力课堂,追求生命价值。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除了开设生命课程外,我们还十分重视在各学科领域的渗透。比如说,生物学科就很好地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和构成等;政治学科则讲解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体育学科通过各种锻炼把身体练得棒棒的,保证生命的物质基础。我校根据这些学科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不容置疑,学科教学首先要体现学科特点。我们所说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就是在体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凭借课堂教学渠道“有意识、无痕迹”地渗透生命教育。比如说,“语文”学科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追求。“体育”学科教给学生生命运动的常识、保健的方法。“音乐”与“美术”学科教会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心理健康”疏导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 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所以我校开展了“生命教育渗透工程”,让各学科的老师在现有的教材中搜索生命教育元素,挖掘生命教育题材,然后进行整理、排序,最终构建生命教育分年段的学科教学目标,要求每一个任课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命教育。在此基础上,还组织开展了备一堂生命特色课、上一堂生命示范课、评一堂生命教育课、开展一次生命教育主题研训等“四个一”活动。 于是,老师上出了这样的作文课:她让学生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五个亲人的名字,然后一次划掉一个(意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每划掉一个就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因为每划去一个人的名字,就意味着一个最亲爱的人离去。课上到最后,老师泪流满面,学生泣不成声,很多学生不忍心再下笔。课后,学生的作文中普遍表达了“感恩”的心声。有的说,亲人时刻伴随在身边,但我从来没有为他们做些什么;有的说,亲人是我的支柱和靠山,我不能失去他们;还有的说,感谢生命,珍惜拥有…… 谁能说这样的课没有体现学科特点,而同时又散发着生命的关怀呢?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促发了学生的变化,家长向老师反映:孩子最近明显懂事了,能主动帮着做家务了、能给父母端茶送水了、愿意和父母沟通交流了、更加尊敬长辈了……学科渗透工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生命,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打造活力课堂,是我校张扬学生生命个性的一条渠道。环视当今的课堂,忽视学生存在状态(亦即生命状态)的现象普遍存在。老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依然主宰着我们的课堂,学习的乐趣得不到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主动性和个性受到压抑,生命的发展缺少活力。 我们认为:要让课堂迸发生命的活力,就一定要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我们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注意做好7件事:独立预习;确定目标;与人交流;质疑解疑;概括知识;运用知识;自我评价。这样,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大大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教师的教,我们提出:一要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具体的学科情境引发学科问题;二要让教学过程以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为重要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三要让学生有问不完的问题,问同学、问老师、问书本,直至问自己,这才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四要充分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自信,“赞赏要不厌其烦,指责要适可而止”;五要树立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的理念,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关注的对象,要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六要“教”最有价值的东西,学习的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发现、感悟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教师只能是一个帮助者、合作者、组织者,这才是更理智、更聪明、更艺术、更有价值的教。 在这样的观念指引下,课堂上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学习。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充满智慧;课堂秩序活而不乱、实而不死;教学效果自然是“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正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所以每节课都成为教师与学生一起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完善生命,释放生命活力,共同成长的土壤。 四、开展实践活动,依托体验式主题活动进行生命教育。 “体验、实践式”活动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形式。生命有多么珍贵,老师用多么生动的话语来说明都没有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来得真切、有用。我校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或实践性的活动、实习等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此背景下了解自己今后可能碰到的挫折、困难及各种情况,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坚强;理解他人的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相处。我们在中学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要求学生在暑假中当家一周或一个月,统一安排家中经济开支,做好买菜、购置物品等家务,从中体会父母赚钱之艰辛,体验生活压力。我们组织学生暑期参与社会实践或实习,在社会中锻炼自己,经受社会的考验,以调整心态,锻炼意志。 我们把主题式班队会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分年级按专题制定生命教育目标。初一年级是珍爱自我,认识生命;初二年级是感恩生命,理解生命;初三年级是绽放自我,张扬生命。依据目标,分年级开展了诸如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等专题教育。每次专题活动都精心准备。如初二年级召开了这样一次班会:参观交通教育展览,将一个个身边真实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或惨不忍睹,或怜悯叹息,或抱怨痛恨,那一幕幕都是对学生心灵的撞击,都产生着情感的共鸣,从中让学生们认识了真谛:“生命只有一次,请珍爱自己的生命,注意安全。” 再如,初一年级开展了“红丝带飘起来”系列主题班会活动,“远离毒品、远离艾滋病”签名、宣誓仪式,“青少年与艾滋病”讲座等等,使学生意识到了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让学生明白了应该如何保护自己,洁身自好,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活力,更具光彩。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我校一条成功的经验。我们充分挖掘潜在的社会资源,建设生命教育的外部生态环境,建立活动基地,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学校先后与大连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森林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等建立合作关系。在体验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每当春暖花开之际,学校老师就带领学生走进绿色、走进公园,走进自然,融入社会,手把手教他们触摸植物、品闻花香、不攀折花木、不践踏小草、不欺负小动物;每当硕果累累之时,老师们就带领学生来到田间、来到农家,挖山芋、烧菜饭……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与大自然有了亲密的接触,开拓了视野,品味了生命的无穷乐趣。 传统节日也蕴藏着生命教育的资源。我们结合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节日,引导学生开展制作尊师卡、心愿卡等活动,写上发自肺腑的话语,表达学生对老师、对父母、对亲人的关心与感激,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记得初一有一个班在母亲节这天搞了一个活动: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情景,听妈妈谈“十月怀胎”的感受,询问自己生下来的体重。把与自己出生时相同重量的负重物(如大米、黄豆、沙袋之类)绑在腹部,带着它度过24小时。要求每位学生以照片、摄像、日记等方式记录这一天的生活。每位学生体验了24小时负重生活后,将自己的感受、心情、思考等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并且让父母亲给予评价。本次活动后,很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更懂事了。我想这是学生用实际行动在感恩母亲、感谢生命吧。 “三结合”教育也充分发挥作用,我们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模式,把家长和社区的力量调动起来,使生命教育不是学校的孤军奋战,而是把它变成全社会的事情,既教育了学生,又感化了周围的人。 我校的生命教育实践,建设了和谐的人文环境,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学生认识到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为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生命质量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教育是生命的花朵,离开了生命的本源,它将枯死。呼唤生命教育,依托生命教育,教育的真谛“提升人的品位、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才会真正实现! (作者系辽宁省大连市第八十中学校长)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