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从“人”的视角看教育——读张楚廷《教育哲学》有感
2010-04-06  2010年04月06日  来源:人民教育

从“人”的视角看教育

——读张楚廷《教育哲学》有感

  ● 娄小明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为大家所熟悉,但是熟悉不等于熟知,有谁能真正读懂“人”这本书呢?卢梭就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我们应该从“人”的视角来看教育——这正是我合上张楚廷老师的《教育哲学》这本书时,所听到的一声召唤。

  从“人”的角度透视教育特性

  张楚廷老师认为,人是教育的第一问。人具有什么性质,教育也具有什么性质。“抓住了人的根本,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张老师认为自反性、自增性、自语性是人与教育共有的特性,教育和人都通过自我的觉醒改造自己,通过自我的规划成长自己,通过自我的言说构成自己。教育的核心刻着一个大写的“人”。它是因人而有形,因人而得义,离开了人的滋养,教育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也许有人会说,普通教师了解教育的特性没有太大的用处,只要教好书就可以了。那么笔者要说,他看到的教育,就像一个乐盲看到一堆音符,是难以在心灵上奏出美妙的乐曲的。

  在一节美术课上,一位同学激动地宣布:“我看悉尼歌剧院这座建筑,好像听到了有人在唱歌。”同学们都不以为然,甚至有的发出了嘘声,认为他在说谎。这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几个连音符号,组成了悉尼歌剧院的外形,并让学生唱一唱。顿时,《欢乐颂》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起来。我环顾了全体学生,郑重地说:“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位同学就有一双会倾听的耳朵。”大家的目光中充满了羡慕,而那位同学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这不正是人性的光芒在闪耀吗?

  教育的世界是幻象万千,难以预测的,借一双“人性”的火眼,才能掌握教育的真谛,才能一路坦途。

  以“人”的纬度构建教育公理

  张楚廷老师从“人”的纬度,构建了教育的五大公理:潜在公理、动因公理、反身公理、美学公理、中介公理。认为人的潜在条件是教育的基础,人的需要是教育的前提,人的自我发展是教育的途径,人的审美取向是教育的要素,人的环境是教育的重要中介。张老师认为人的本质就是教育的本质,人的学习要素构成了教育的公理。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我们对人的纬度关注不够,常常偏离了教育的公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某些学科过度突出了综合性,强调了文本取向,脱离了学生的现实基础,只能造成教师的“独白”。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没有把某些学科的可亲可爱、美好与美妙的魅力展示出来,造成了学生对这些学科的“痛恨”。在学生作业的评价上,老师常常打一个等第就了事,把苍白的“评价”安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上,学生关心的只是一个分数。这样的作业学生能看到希望与理想吗……在我们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果漠视了人的尊严,那么教育的公理将变成谬误。

  相应地,只有把这样的公理投入到活生生的人身上去,才能创造教育的奇迹。有这样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从一张张班级小报做起,创造了自己的作文教学体系。当学生不乐意写作文时,老师创立了“稿费制”,把一张张书签作为稿酬,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当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不快时,老师创立了“循环批改模式”,营造了良好的写作氛围。当学生写作兴趣下降时,老师设立了“班级作文级别奖”、“作文秀才”、“作文进士”等虚拟职位让学生感到写作有了方向。当学生们觉得这样的小打小闹没有意思时,老师又组织学生向报刊投稿,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从该老师的成功经验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的每一次进步都建立在对学生的了解和适应上,离开了人,教育就没有公理。

  以“人”的名义演绎教育生命

  有人会说,难道我们没有意识到孩子是一个人吗?应该说,我们已经开始有了认识,但是认识得还不够。

  有时我们把自己的目标强加在学生身上,主观地设定学习目标,没有把课程、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已有基础上,没有想想同样一句话学生们会怎样说,怎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更乐于接受,怎样才能照顾到全体同学的需要。张老师就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能获得最大的提高。

  有时我们过于强调了共性教育,忽视了个性教育。回顾自己的课堂就是如此,提问的时候,只注重部分举手的同学,而没有思考后进生为什么没有举手,先进生有没有更好的想法。这样的教学结果是,“两头”的学生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课堂就像一条拉长的“橡皮筋”,一松手,还在原地踏步。在这里,张老师的话又一次点醒了我——“有个性的教育才使教育有个性。”

  有时我们强调了成人意识,忽视了孩子需求。笔者在美术课教学中注意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有些学生低年段很喜欢美术,年龄一大就失去了兴趣。有些老师认为这是一个自然现象,就熟视无睹了。张老师的这句话很有启发意义——“儿童在抛弃稚气的同时应该坚持人气,‘天真’这个词语用得真好,人类应该尊重天真。”笔者蓦然意识到,高年段的儿童不喜欢美术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无视了学生在创作中特有的真情、真知、真理。

  用人的追求保护教育自由

  张楚廷老师提出了自由教育的设想,认为一所学校办得怎么样,不仅看她是否传播了真理,而且要看是否赋予了师生自由,后者的重要性不亚于前者。

  张老师认为自由知识是自由教育的基础,所谓自由知识就是一些看似无用却有大用的知识,例如哲学、数学、美学、文学、游戏等基础知识。笔者认为在中小学就应该以传授这些自由知识为主,可是功利的眼光常常使我们患了“近视”。在我们周围不正在发生着这样的事吗?我们正在用能否升学的要求来对待知识。一年级要学习英语,幼儿园要学习拼音,小学要学奥数,学音乐为了“考级”……结果我们的学生学习了ABC,忘记了“天地人”;学会了奥数,抛弃了数学的创新能力;考了音乐九级,却没有能够发现音乐之美……总之,我们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学了皮毛丢了本质。

  张老师认为自由教育要采用继承与解放相结合的方式,只有继承才能取得积累,只有解放才能得到发展。可是回顾自己的教学,突然发现自己在这两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例如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构图饱满,但是老师仅仅讲了“饱满”的定义,而忽视了这个词语联系的美术作品。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那繁复的用笔是一种饱满,难道齐白石那寥寥数笔就不是另外一种饱满吗?如果我们的学习没有一种追问,一种向权威挑战,一种反思的精神,做好继承和解放两项工作,又怎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呢?

  张楚廷老师的《教育哲学》分明是一部有关“人”的哲学,他虽然没有给我们一个简单的答案,却开启了我们思想的一扇窗户。

  (《教育哲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系吴江盛泽实验小学)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9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