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如何实施有效的班级管理
2010-04-12  2010年04月12日  来源:人民教育

  ● 赵卫东

  班级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实施有效的班级管理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班主任作为班级教育的主要管理者,应当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主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联动机制和教育合力。一方面,要根据教育要求及学生实际设计、制订班级的总体发展目标,引导学生认同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要为班级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等,形成班级成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班集体目标是班集体成员共同具有的期望和追求,是班级在各项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班集体目标是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社会期望的综合反映,是班集体工作的出发点、评价标尺和动力。要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必须制订明确的集体目标。

  (一)目标要有不同层次。不仅要有总体目标,而且要有阶段目标,在制订远期目标时,也不能忽略近期、中期目标的制订,同时要有保障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既要有集体目标,也要有个人目标。集体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个体目标反映了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和成才目标。班主任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集体目标,创造达到个人目标的机会和条件,善于把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协调起来。在集体目标中包容合理的个体目标,引导学生调节和修正个人目标,发扬个体的创新精神,使班级中每个成员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就像《孙子兵法》所说:“上下同欲者胜。”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素质全面、个性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二)目标要有激励性。制订的目标要对全体成员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充分发动学生参与目标管理的全过程,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制订与修正、实施与完成、监督与评价。这样做既能集思广益、增强全班学生的认同感,又能激励学生自觉地为班级目标服务,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得好:“如何把目标转化为孩子的激励力量,这就需要设置一个在孩子看来是最有兴趣的并可以实现的目标。”

  (三)目标要具体、明确并易于评价。第一,明确计划做些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第二,要规定完成的时间。第三,各个目标要协调发展,要有步骤。第四,集体目标要分工负责、责任明确。第五,要及时检查督促、总结评比目标完成情况。

  二、以学生自主管理为重点。

  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前提条件。一是要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具备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二是班主任要对班级实施宏观管理,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机制,用制度保障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决策和管理,无论是制订计划、执行决议,还是监督检查、总结评比,都要耐心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接受学生监督,不搞一言堂。当学生在管理中遇到困难,教师要帮助但不要替代,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锻炼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如增设班级管理岗位、实行班干部轮换制等,学生参与管理越多,角色适应能力越强,对班级认同感也就越深。班级管理制度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三、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有效管理班级。

  人的行为是在心理支配下完成的,相应的心理会产生相应的行为。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中学生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心理特点。

  1.过渡性。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反映为中学初期(少年期)和中学后期(青年初期)过渡状态的两种不同特点。前一时期即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后一时期即青年初期,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前一时期还保留着一定的幼稚性,后一时期却包含着成熟后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即便如此,他们的认识能力、水平还是不高,个性倾向不稳定,还需要教师、家长对其关怀和指导,以便加强他们的自我修养,使其真正趋向成熟。

  2.闭锁性。进入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逐渐出现闭锁状态,不轻易表露他们的内心世界,心里话不愿对长辈讲,而且年龄越大,这个特点就越明显。相反,中学生容易对同龄人、同性别的人特别是知己暴露自己真正的思想,这是中学生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3.动荡性。中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强,希望得到重视,对于他人的评价十分敏感,思维的片面性很大,容易偏激、摇摆,常常受情绪左右,波动性大。他们精力充沛,意志特征、能力正处于发展之中,但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够,往住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混同起来,心理状态很不稳定,性格没有最后定型,可塑性强。

  针对中学生上述心理特点,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影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

  首先,要积极鼓励,慎用批评。中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幼稚、半自觉、半盲目的状态,他们的自我意识虽然在不断增强,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的成长仍然起很大的作用。他们在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师长的影响较多。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鼓励和认同,假如一个人的学习从未受到老师的关注、肯定、表扬,尤其对未成年人来说,失去学习的动力也就不奇怪了。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以及时、适度的表扬、鼓励使学生走向成功。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尤其应注意方式方法。批评、惩罚学生时理由要充分,把批评、惩罚限制在学生的不良行为上,不允许出现侮辱学生人格的惩罚行为。批评、惩罚要与教育相结合,除要指出学生缺点和错误的危害外,还要鼓励学生想方设法改正缺点和错误。总之,要让犯错误的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更能激发出学生上进的欲望与动力。

  其次,要发挥激励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获取成功和产生成就感是人的普遍需要。班主任可以运用这种心理在班级中建立激励机制,以学生工作、学习中取得的成绩激发其进取意识,激活学生内心对成功的渴望,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取得成功、体验成功,以激发其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和学习。班主任要注意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有适宜难度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鼓励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充分享受奋斗、成功的快乐。

  再其次,运用“同龄共振效应”。有时,教师、家长对学生苦口婆心的教育,抵不上同学或朋友的一句话有效,这就是“同龄共振效应”。中学生的闭锁性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愿将心里话及心理障碍与班主任倾诉,却常常向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敞开心扉,诉说烦恼和痛苦,以求得同学的帮助。班主任可以借助这一心理效应,让心理健康的学生对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疏导和引导,帮助他们消除烦恼和困惑,走出误区。

  四、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因此,班级教育要实现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主动协调好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形成班级教育的合力。

  要加强与社会的协作。班主任要善于利用社会环境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第一,优化社会环境。把正面积极的影响因素或是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引到学校教育中来。请英模人物到校介绍先进事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展览,开展调查访问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与先进集体结成精神文明共建关系等。通过各种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对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及时分析、批判,帮助学生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提高免疫力。第二,了解社会信息,争取教育主动。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信息源,了解社会信息对学生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把健康的、有教育意义的信息尽快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识辨能力。对已受不良信息影响的学生,要分析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矫正学生思想中的不良观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对学生的“上网热”可以采取疏导方式。允许学生将周记写成网络笔记,笔记中可以畅谈上网聊天的感受,评议网络的趣闻趣事,也可摘抄网上的妙语佳句。这样班主任可以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育才会更有针对性。班主任还可以开展一些与网络有关的活动,如文字录入比赛、计算机写作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使学生的上网行为趋于理性,让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舞台。同时,通过这些活动也让学生明白除了上网聊天、玩游戏之外,还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这种疏导方式既可以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也可以帮助学生抵御网络的不良影响,其效果优于单纯地禁止学生谈网、触网。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科教服务中心)

  (原载《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4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