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永远的瑶山情——记全国优秀教师杨玉明
2010-04-12  2010年04月12日  来源:人民教育

永远的瑶山情

——记全国优秀教师杨玉明

  ●本刊记者 钟慧笑

  广东省始兴县沈所镇民族学校的杨玉明老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瑶家人,他从小生在瑶山、长在瑶山,毕业后一直工作在瑶山。“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句教育名言,也是他践行了25年的行动指南。他用自己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影响着身边的人,他无愧于“全国优秀教师”这一荣誉称号。

  接过教育的接力棒

  在杨玉明的童年记忆里,给他上课的老师都是外地人。当年的瑶山缺少有知识有文化的本地人,是外地教师在瑶山播撒下了智慧的种子。“他们翻山越岭走三四个小时的崎岖山路来教大山里的孩子,这种敬业精神和高尚品德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使我产生了长大后接老师的班、当一名教师的想法。”

  杨玉明的愿望在几年后变成了现实,他成了瑶山第一批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之一,并顺利地考上了广东省连州师范学校民族班。1984年7月,杨玉明从师范学校毕业,有一个好心人想为他在县城找一份好工作,杨玉明谢绝了他的好意,没有留在县城过相对舒适的生活,而是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始兴县瑶民小学任教。

  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深山里的瑶民生活很贫穷,在这样的地方开展教育工作,困难重重。

  瑶民小学地处大山深处,是当地瑶胞唯一的一所小学。前往学校的道路除了山路还是山路,山高路陡,交通极为不便。村里最破最旧的房子是校舍,教室四处透风,学生课桌椅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的,只能年年修理年年接着使用。因为学校太破旧,学生不愿也不敢在学校住宿,放学后宁愿走5公里山路回家也不愿呆在学校。学校的办学经费当时是地方负担,但是瑶民村委会实在太穷,除了能给学校提供几根木头外,根本拿不出钱来改善办学条件。

  尽管条件艰苦,杨玉明却没有抱怨。他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吃住在学校,爱护着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从小在贫困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杨玉明,知道等、靠、要不能解决现实的难题,要改善学校条件,首先还得靠自己。杨玉明会做一点泥瓦活、木工活,他就充分加以利用,从学校桌椅的修缮到房梁的维护,从墙体的加固到校园的美化,杨玉明用自己的力量一点一点改变着校园的环境。1985年,杨玉明和村干部一起,到外地多方联系争取资金,改善了学校的部分校舍。一些学生开始敢在学校住宿了,这也极大地鼓舞了杨玉明,让他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力量。1986年,杨玉明通过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把瑶民小学迁移到了交通相对便利的合水瑶寨,成立了合水小学。

  合水地处始兴县与曲江县交界的大山深处,离始兴县城有20多公里。1989年,杨玉明争取到了一些资金,建起了较为宽敞的二层教学楼,合水小学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了100多人,其中有30多名寄宿生,年级从原来瑶民小学的一到三年级拓展到六年级,这也是瑶山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小学。

  虽然没有运动场所,但合水小学的校园可以开展活动和进行升旗仪式。开学的第一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瑶山迎风飘扬,师生都激动不已。杨玉明还给学生统一定做了校服,发新校服的那天,学生像过年一样高兴,因为很多学生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收到新校服,他们的脸上都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学生邝动梅、邝文梅姐妹俩,父母逝世后成了孤儿,校服成了她们节日的礼服,赋予了她们自尊自信。“现在许多在外打工的瑶族青年家里还珍藏着当年的校服。”杨玉明感慨地说。

  2001年,沈所镇进行瑶族移民和学校布局调整,合水小学撤并五、六年级,这部分学生到镇中心小学上学,低年级学生留在当地上学,教师因学校撤并也要进行调整。中心小学领导找杨玉明谈话,希望他能到镇中心小学任教。“走出瑶山融入开放的社会,我也想过。但我是土生土长的瑶山教师,学生需要我,当地的瑶民也需要我,我要留在最需要我的地方。”就这样,杨玉明放弃了这个机会,默默地留在了合水小学。2003年,合水小学撤并三、四年级,杨玉明还是选择了坚守。2005年,合水小学只剩下了一个年级和杨玉明一位老师。

  杨玉明的同事邵衍才感慨地说:“杨老师一直坚持在瑶山教书,学校撤并时,他有机会出来,他不出,别人是千方百计想调出来,难得他有这种精神。他是真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我们瑶族教师的表率。”

  不让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瑶民的生活非常贫穷。摆脱贫困是瑶山所有群众的梦想。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改革开放非常活跃的时期,许多家长认为改变落后面貌的时机到了,宁愿学生出去打工或上山伐木挣钱也不让学生去上学。瑶山的学生天生身强力壮,能吃苦,不怕累,许多学生在外打工和上山伐木挣的钱比教师挣的都多。在学生家长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高年级学生的辍学率非常高,高峰时期辍学率达到了40%。

  为了不让瑶山的孩子辍学,杨玉明的足迹踏遍了瑶寨的每一个角落,天天家访做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动员亲友,让其孩子坚持留在学校读书。有一次,听说一名学生准备跟随父亲到外地打工,他连夜走了3公里山路赶到瑶寨,劝说家长,并向家长保证,学生的学习费用由他来出。学生家长被杨老师的真诚感动了,第二天就让孩子返校上学。

  1991年春天,在一次冒雨家访途中,由于道路泥泞不堪,全身湿透的杨玉明脚下一滑,翻滚下了山沟,一根树枝刺入了他的右眼。他被学校老师紧急送到县人民医院救治,却由于伤势过重,医生无奈地摘除了杨老师的右眼。

  生活的磨难,没有熄灭杨玉明对教育的热情。他用加倍的努力投入到他所挚爱的民族教育事业中。

  1993年,瑶山因设省级自然保护区而不准伐木,靠山吃山的瑶民收入变得更加不稳定,许多家长已经无力负担学生的学习费用,贫困生的比例日渐增多。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