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成长之根扎得更深 对教师的培养,花园中学坚持立足于校园、立足于本土,以教育科研为抓手,在校本培训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的理念下,构建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教科研网络。 在学校层面,用“挖掘生命潜能,提升生命价值”的主课题,统摄“初中学校网络德育的实践研究”、“让每位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初中德育活动项目的个案研究”、“问题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及分层教学策略研究”等子课题。在教研组层面,各设重点研究专题。在教师层面,提倡“问题即课题”的研究方式,从教学实际出发,挖掘、提炼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于是,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有150余篇课题研究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把教研组作为校本培训的平台,直接与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相对接。学校中每个教研组都结合本组实际制订“教科研工作三年计划”,教研组活动除了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策略外,每周备课组的老师们都会坐在一起,探索教学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问题。利用教研组,学校培植出浓厚的学习研究土壤,深深埋下了教师的成长之根。 化学教研组组长蔡留娣满怀感慨地说:“是课题研究引领我们化学教研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常州市初中化学首先走进新课程,看着耳目一新的新教材,都是探究实验,没有了原来的知识体系,大家不知道怎么上课了。刚刚担任教研组长的蔡留娣,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让教研组的老师们走出困惑,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欧群校长把蔡留娣的着急看在眼里,开学第一次集体备课,欧校长来到化学组,带着大家一起研读《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解读》,研究新教材,又启发大家课堂上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欧校长的一席话,打开了老师们的思路,大家很快想到“把知识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于是集体备课有方向了,大家一起动脑设计问题,不断推进。 新学期新课程第一节化学课,欧校长亲自为学校全体教师上了一堂“问题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公开课,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这之后,蔡老师与她的同伴们带着“初中化学问题引导的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开始了新课程教学。从此,他们带着课题集体备课,带着课题走进新课程,带着课题走近学生,带着课题他们又走进了理论的殿堂……老师们都把自己当作研究者,把教室作为研究室,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交流中提升。 研究探讨,总结反思……几年的努力,不仅“初中化学问题引导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圆满结题,获苏锡常教育学会一等奖,而且教师们在研究中撰写的论文、案例,也多篇获奖。蔡留娣被评为常州市优秀教研组长,李小静、蒋澄一、江丽芸被评为常州市教学能手……化学教研组被评为“常州市红旗班组”、“常州市优秀教研组”,“常州市青年文明号”。 在教研组建设中,数学教研组也被评为了“常州市优秀教研组”,生物教研组被命名为“常州市局属中小学学科基地”,体育教研组被评为常州市初中校中唯一的“二星级体育教研组”。他们的研究成果都在学校推广,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花园中学的校本培训,采取的另一个有效方式是开展专题性教研活动。活动对焦教师已有的经验和现存教育教学缺陷。 在“动态几何问题”教学中,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就对如何提高自己对学生动态几何图形的观察、分析、空间想象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教学水平,开展专题研究,探索出“将信息技术优化组合运用到这一单元的课堂教学之中”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专题性教研活动在研究方式上一般是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鼓励教师跨组合作。参与者可根据自己的专长负责专题的一个小环节或一个小方面,最后统一到一起;也可以集体成员同步进行具体内容的研讨、实践,最后把大家的经验体会综合到一起。在专题研究中,针对教师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学校经常请专家来校指导,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就在这种方式的推动下,日渐提升。学校涌现出一批批优秀教师。有班主任工作的张敏娜、政治学科的王美萍、语文学科的王琴毓、化学学科的欧群、数学学科的潘胞玉、英语学科的吴月仙……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常州教育界响当当的人物。 “校本培训使花园中学的教师驶上了快速提升的高速公路。”2008年常州市教育督导组在全面督查了学校工作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