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教师专业化发展探源
2009-08-07  2009年08月07日  来源:人民教育

   二、打造优质服务的“专业支持系统”。

   2006年,中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获得教育部授予的首批“全国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称号。

   2003年,当区教育局提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后,区教师进修学校随即确定发展思路:以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开展校本研究为手段,以广泛多样、求真务实的教科研活动和教师培训为切入口,充分发挥“个人反思、同伴互动、专业引领”的作用,切实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1. 研训一体: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

   2000年,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中山区率先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区教师进修学校意识到,过去的教师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师教育工作的要求,唯有“研训一体”模式方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创设机制,搭建“一体化”平台。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专业支持。区进修学校全面实施了学校内部机构改革,构建起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协调互补的组织机制,成为区域教师发展的专业支持系统。

   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工作中,教科研人员与培训人员实行“四同”:共同下校集体调研,共同进行理论研讨,共同承担研究课题,共同推广研究成果。以研带训,以训促研,研训结合。

   创建程式,保障“一体化”运行。

   为给广大教研员提供必要的规范和引领,区教师进修学校制定了教研员参与校本研究的基本工作程式:“调查需求—确立问题—分层研训—提炼经验—形成资源—推广应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训中有研,研中有训,从而促使教科研人员和培训人员在“研训一体”的程式中寻求互助,一体运作。

   在“调查需求—确立问题”环节中,他们确定了“以课题做牵动,尽快提高教研员的科研能力,促使其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策略。”为此,教科研人员与培训人员一同深入学校,开展各层面的座谈、研讨、倾听、问卷等活动,写出《调研报告》,再通过综合分析和科学论证,帮助学校确立最有价值的科研课题。

   在“确立问题—分层研训”方面,他们建立了问题解决的“四化一体”工作推动机制,即“教研问题化—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要求在“问题专题化”中体现教研意义,在“专题课题化”中体现科研意义,在“课题课程化”中体现培训意义,将教科研和培训融为一体,形成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系统程序。

   2. 培训者自培:锻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团队。

   不言而喻,加快培养一支师德优秀、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教师培训队伍,是实现“专业引领”的前提。于是,在中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迅速启动了一项新的工程:“培训者培训”。

   树立学习风尚,注重内涵发展。

   区教师进修学校从全员培训高度,提出了“学中学”与“做中学”两种学习模式。“学中学”:制订学习计划,落实学习内容,检查学习效果;倡导“教研室要有读书风,教研员要有书卷气”;提出“基本理论——笃学,本职业务——深学,修身文化——勤学,急需知识——先学”的原则。“做中学”:制定“课题牵动,自主学习,实践检验,反思总结”的方法;实行“在调研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协作中学习”的策略;要求教研员每学期提交一份典型教研案例、展示一次开放性教研活动,每学年提交一份(学科)教师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每3年完成一项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研究。

   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研究方式。

   区教师进修学校创造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式。学期初,按照工作部署,每个教研员都要收集全区各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问题,并进行问题筛选,找出带有普遍性和本质性的问题加以持续关注和认真研讨,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案,将教学疑难问题转化为学期研究课题。

   “先做师之生,再做师之友,后做师之师”,这是区教师进修学校对全体教研员的要求。教研员是校本研究理念与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化中介,转化的渠道就是教育教学活动。他们走进中小学校园,以普通教师的身份积极、热情地投身到备课、听课、说课、上课、评课等环节中,有的放矢地开讲座、上公开课,其引领的作用早已被广大教师欣然接受。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