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艺术教育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影响人的一生。2007年6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派健康、和谐、有序的艺术教育画卷。他们面向全体,着眼于学生一生成长;他们弘扬传统,全力打造艺术教育特色;他们上下一心,营造重视艺术教育的氛围。这一切,体现出的是一种意识和责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热切期盼着更多艺术教育成果和经验的涌现! 用艺术点染生命的底色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扫描 2007年12月7日晚,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经过3个月的激烈角逐,第三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的总决赛开幕。 “首先欢迎1号选手,来自深圳12岁的范子缇。”在观众的惊叹中,一位扮相甜美的小女孩第一个登场。只见她身手不凡,一段高难度的动作戏《挂画》演毕,满场喝彩。范子缇是深圳市宝安区天骄小学学生。此次京剧盛会,参赛票友两千多人。在跻身总决赛的120位佼佼者中,就有两位宝安的小学生。她俩各有绝活,最终双双夺得大赛银奖和特别奖。 这绝非偶然。近年来,随着宝安区“京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唱京剧、赏京剧、学习京剧文化,在许多学校蔚然成风,古老的国粹艺术在南国的土地上重现生机。 而令记者深感敬佩的是,在今天的宝安区,艺术教育已遍地开花。除了京剧以外,无论是管乐、民乐、舞蹈、合唱,还是美术、书法、陶艺、摄影,各种艺术活动都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丰富着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滋养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受到艺术的熏陶,让艺术素养影响他们一生的成长。”宝安区副区长李慧民告诉记者,“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各个学校,都把艺术教育当作一件大事,努力办出艺术特色。” 序曲 从团队建设到面向全体,从凝聚人心到关注人本,宝安艺术教育的进程,蕴含着教育观念上的逐渐深入 2005年10月20日,澳大利亚总督迈克尔·杰弗里访问深圳,考察澳洲人在宝安的公司。欢迎仪式上,当一首动听的澳洲民歌《剪羊毛》奏响时,总督惊喜地瞪大了眼睛。他显然没想到,在宝安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上,还能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更没想到,演奏者竟是一支中学生管乐团。在管乐团的队列前,他停下脚,忘情地欣赏着。音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此次访问给总督留下了美好印象。 这支“不辱使命”的管乐团,来自于宝安区的新安中学。事后,一位深圳市领导握着指挥曲正言的手说:“感谢你们,你们为中国争了光!”要知道,这可是宝安区第一支学生管乐团。他们的成长,也见证着十几年来宝安区艺术教育艰难起步、不断发展的历程。 十几年前,刚刚撤县设区的宝安,教育水平在全市靠后,艺术教育更无暇顾及。宝安区教科培中心主任潘世祥至今还记得,有一年,区里让教育系统组织一台新年文娱晚会,可让他们为难的是,走遍了全区的学校,竟挑不出几个像样的节目。当时,一些学校和家长更关心学生的分数,但随之而来的现象也让教育者反思。一位宝安学生考上了令人羡慕的名牌大学,放假回来,他头一件事就是学习小提琴。因为他感到很自卑,“在大学里,周围的同学都多才多艺,可我除了啃书本以外,一无所长”。 尴尬的现状促使宝安人关注艺术教育,教育决策者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决定把艺术教育作为宝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新安中学管乐团就这样“应运而生”。1996年,在教育局资助下,学校率先开设管乐活动课,一开始学生自愿参加,逐渐有了固定的爱好者,成立了学生管乐团。管乐团首任团长,就是时任新安中学校长的郑映通。同时成立的还有宝安区少儿艺术团,面对“一穷二白”的基础,宝安人把艺术团队建设作为第一步。为解决师资难题,1998年,宝安区集中各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又组建了教师合唱团。2002年郑映通就任区教育局长后,又亲自兼任了合唱团团长,足见对艺术教育的重视。通过排练演出和专家指导,教师业务水平显著提高。有了这批艺术骨干,各学校纷纷成立了合唱团。 凭借艺术团队的星星之火,宝安的艺术教育渐渐形成燎原之势,而他们认识的视角也不断开阔和深入。 这是一天傍晚,记者一踏进宝安中学教学楼,耳畔传来天籁般的和声。循声而去,原来是学校合唱团在排练。他们极具专业水准的美妙歌声和轻松的笑容,感染着记者。如今,艺术教育成了宝中的一大特色,这里有全市一流的合唱团、舞蹈团和管乐团,是“深圳市艺术教育突出贡献学校”,然而校长彭锻华明确表示:“艺术教育必须面向全体,我们的舞台不能只对少数学生开放,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和锻炼机会。” 几年前,在宝中文化艺术节上,学校决定举行一次“班班有歌声,人人都参与”的合唱比赛。没想到通知一发出,就引起很多学生不满,有的担心影响学习,有的视为形式主义,还有的不满个人才华被埋没。很快,一份联名抗议摆上彭锻华的案头。“太不像话了,一定要严厉批评。”有的老师生气地说。但彭锻华却从中看到问题的另一面,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缺少艺术兴趣的培养,也缺少展现自我的体验。因此,在积极引导的同时,学校要求师生们认真对待这次活动。 经过一个多月精心准备,合唱比赛开始了,从初赛、复赛到决赛,学生们的态度渐渐地改变了,歌声从最初的“蚊子哼哼”,变成了发自内心的欢唱,他们赞美祖国,歌咏团结,表达感恩……活动结束后,一些学生在周记中抒写着难抑的激动:“以往的艺术节我只是旁观者,这一次每个人都投入进去,我喜欢这种感觉。”“震撼人心的歌声,唤醒了我心底沉睡已久的快乐。”“这次活动的意义不在于合唱本身,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过程,有一份感动永远留在我心里。” 的确,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愉悦,是艺术教育真正的意义。而在今天的宝安,艺术教育还被赋予了一份社会使命。 “宝安区的管理人口近700万,但户籍人口只有3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通过艺术教育,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郑映通局长的一番话很耐人寻味,在这样一个“移民城市”,面对沧海桑田的变迁和四面八方的“下海者”,深圳市领导提出“文化立市”战略,而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强大的文化感召。 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的高材生赵瑞平,曾荣获第二届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荧屏奖,1992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南下深圳,在宝安一干就是15年,先后担任音乐教研员、教师艺术团团长、教科培中心体卫艺部主任。作为宝安艺术教育的拓荒者和见证人,赵瑞平感慨万千:“这些年来,宝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艺术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艺术老师们在这个舞台上施展了自己的才华,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在宝安区的径贝小学,记者见到了年轻的音乐教师曲晨。他曾是新安中学管乐团的首批成员,也是指挥曲正言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曲晨来到这所偏僻的村小,带起了一支管乐团。“这里9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没有时间管孩子,很多都没听说过管乐团。”尽管如此,经过时间不长的训练,他们已经在全市管乐节上崭露头角。但让学校感到无奈的是,每到开学,管乐团里总有学生离开,他们的父母要到别处打工。“这学期吹长号和大号的两个学生都走了,孩子们把他俩的照片贴在号盒上,到现在还很想念。”曲晨伤感地说。 不过,即便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们仍克服困难,坚持开展艺术教育。他们显然知道,艺术教育既关系着一个区域的长治久安,也决定着一个人更长远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