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扫描
2009-08-07  2009年08月07日  来源:人民教育

   抛开功利,讲求实效,宝安人通过教育模式的创新,让艺术教育真正成为教育的常态,更加贴近学生的成长需要

   走进宝安区文汇中学的校园,记者明显感觉到,这里的学生都彬彬有礼。每当他们从身边走过,都会微笑着向客人问好。

   但是在多年前,由于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的调皮捣蛋曾经让校长田介成很烦恼。那时候,他想尽办法要让学生变得文静一些。为此,学校成立了民乐团,希望用音乐陶冶学生性情。可是,由于学生基础差,参与人数有限,效果并不明显。

   2000年,学校经过反思和摸索,决定把民乐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在初一年级全面推广。新生一入学,首先要选择一种乐器在民乐课上学习,学校提供的课程有笛子、二胡和葫芦丝。“之所以选择这三种乐器,一是便于学生上手,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考虑到价钱比较便宜,不会增加家长的负担。”田介成校长解释说。

   一开始,听说要开民乐课,班主任担心常规课时被挤占,家长也害怕学生“玩物丧志”。也难怪,从小学到初中,学习难度陡然加大,民乐课会不会增加课业负担呢?对此,学校的态度很坚决。“我们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一个情感宣泄的途径。”田介成强调。本着这一初衷,他们着力解决好课程的设置和评价。“国家规定的课表里有一节校本课程时间,我们用来上民乐课,其他科目都不变。同时,民乐课没有作业,没有硬性要求,也没有严格的考试。”

   对于这样的课程,学生怎能不由衷地喜欢!每周好不容易盼到民乐课,学生按照所学乐器不同,分别来到各自的音乐教室,抛开身边的一切烦恼,无牵无挂地享受着音乐的快乐。经过一年学习,初一年级的800多名学生,每人至少掌握了一种乐器,三年以后又普及到全校。

   于是,每天的课间或午后,在走廊下、操场上、角落里,总能看见三三两两的学生聚在一起,自发地演奏他们喜欢的乐曲。

   如今,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是老师们最为难的时候。全校学生个个都有绝活,争着上台表演,谁都不甘心做观众。无奈之下,学校只好把一场艺术节演出,分为笛子专场、二胡专场、葫芦丝专场……整个活动要持续一个月。当然,让田介成校长欣慰的是,学生们不仅提高了音乐素养,行为习惯也大为改善。“现在全校2400多名学生,要找出几个特别淘气的,还真是挺难的,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无疑,艺术教育需要抛开功利,真正关注个体。就在20076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记者从中找到这样一条重要意见:“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种自己喜爱的艺术技能”。而文汇中学的教育者们,何尝不是这样做的呢?

   “艺术教育并非花钱越多,效果越好,只有适合孩子们的需要,才是最好的。”天骄小学教导主任曾爱珍感慨道。几年前,学校的音乐教师们发现,学生到了小学高年级,对音乐课的兴趣似乎减弱了。经过调查研究,原因找到了。“一些学生开始进入变声期,心理上也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不愿开口唱歌,不愿直接表现自我。”

   2004年,天骄小学音乐教师们把竖笛引入课堂。他们成立了课题组,承担了“深圳市中小学器乐教学现状分析与深入研究”的实践课题。起初只在三年级尝试,很快推广到三至六年级,全校一多半学生都参与进来。

   “学生们很兴奋,因为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触乐器。经过简单的教授,他们很快就能吹奏曲子了。”曾爱珍说。有了竖笛的辅助,音乐课变得更丰富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同时,学校注重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机会,每年都要举行竖笛展演,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登台演出。在普及的基础上,学校又成立了竖笛队,满足学生继续提高的愿望。

   尽管有人认为,一支竖笛不足十块钱,又没有难度,应该搞点高难度的项目。但是,天骄小学不赶时髦,坚持把竖笛作为艺术教育特色。他们看重的不是形式,而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从中受益。在面向全体、普及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宝安人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也把“为学校学”变成了“为自己学”。

   来到宝安区的弘雅小学,正好是课间操时间。音乐声一响起,不用老师督促和组织,学生们井然有序地走出教室,自觉地在操场上排好了队。他们的体操动作也很特别,有乒乓运动、篮球运动、举重运动、游泳运动……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拍,把各项体育运动的基本动作自然地连贯起来。“这是我们自己创编的弘雅体育健身操,作为艺术特色学校,我们希望把艺术更好地融合到学校的日常活动中。”学校校长于淑梅自豪地说。

   如今的弘雅小学,先后组建了20多个艺术团队,参与学生1500多人次,其中舞蹈是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亮点,现在一共有9个舞蹈队。“我们每个年级都有舞蹈队,有的年级还分为男生舞蹈队和女生舞蹈队。”学校分管艺术教育的教学处副主任刘宇琴解释说。2000年,弘雅小学遵循“普及与提高”并行的理念,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面开设了舞蹈课。作为一项校本课程,每个班级每周有一节舞蹈课,从基本动作入手,让每个学生认识舞蹈,喜欢舞蹈。这样普及性的艺术教育有何成效呢?于淑梅指着校园里这些翩翩起舞的学生说道:“你看,我们的学生身材很好,气质也不一样。他们说话的态度很大方,看人的眼神很自信。中学教师都反映说,弘雅出去的孩子很有团队精神。”

   为了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创造。在宝安区西乡中心小学,校长张云鹰把“培养现代城市人”作为育人目标,学校开设几十个兴趣班,希望以艺术教育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但老师们困惑地发现,个别孩子对乐器、舞蹈、书法一概不喜欢。经过认真思考和调研,学校又新增设了一门陶艺课。

   这门课一开设,就成了孩子们的最爱,陶艺室里天天爆满。一块普通的陶泥到了孩子手上,就可以变幻出万千姿态,让想象力和创造力任意驰骋。学校又特意在校园里开辟了“文化一条街”,把学生的陶艺作品陈列出来。每到学校开放日,孩子们就会拉着家长到这里,骄傲地介绍自己的杰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来学校考察,一进陶艺室,也忍不住拿起陶泥,和孩子们一起玩得不亦乐乎。

   “玩泥巴曾是很多人童年时最喜欢的游戏,可是现在的城市孩子越来越远离泥土。陶艺既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体验回归自然的快乐。”从孩子们的表现中,校长张云鹰读出了陶艺课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对艺术教育有了更多思考。“孩子们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教育,如果一味强求人人参与,反而违背了孩子的天性。”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