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在社会历史进步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改观了物质文明,同时也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没有比较就没有发展,我们进步了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尽管受转型期震荡的影响,我们还有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从德育的过去和现代相比较,客观地把握德育发展的形势,有利于我们在“改进”中实现“加强”;主动地认识德育实践的挑战,有利于我们在“创新”中实现发展。尤其对为数不少的习惯于传统德育方式方法的教育工作者来讲,变革德育实践,激励德育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德育理论更为深刻、更为全面。 我们的德育理论曾经有过一段绝对化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德育概念的研究似乎伴随着开放的程度在不断地拓深拓宽,尽管我们目前还拿不出一个公认的对现代德育的统一表述,但是从理性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来讲,现代德育理论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首先,今天谁都不会否认,道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中共中央编译局俞可平教授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从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出发认为:“‘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利,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因此‘以人为本’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根本价值同一命题的不同表述,其实质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从马克思关于道德的论断来看,他认为合理的社会或国家应该是“相互教育的自由人联合体”。尚实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5期发表文章认为,“马克思主张的是人们的相互教育,每个人既是道德教育的对象,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他又进一步引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者”的论断,认为马克思这一基本道德观被我们忽略了。 第三,从我国有关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来看,南京师大道德教育研究所鲁洁教授认为,“当代的教育在现代化的转型中发生了变异,道德教育出现了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的综合症”。她明确指出,“教育根本的意义在于精神世界的提升,教育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和完善”,“准确诊断当代道德教育所患下的病症,为恢复它的健康肌体而对症下药,众多德育工作者正在从各个方面为之付出努力”。 在“社会转型期道德学习的研究”的课题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蔓教授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即让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重视培育和发展人的情感;重视双向沟通、对话、论理和代际交往。” 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则从德育在教学生态中的地位论证了“外施性的德育面临的问题是它难以进入到儿童心灵深处,因而低质低效,儿童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会自动形成德性,教学生本化是形成良好教学生态和建立德育真正基础的关键”。 江南大学师范学院薛晓阳教授从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研究,提出道德教育的健康问题,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促进人在道德上的健康,帮助人学会用道德的方式适应社会。因而,放弃强制和塑造的方法论,接受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应成为改进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结合上述举证,我想用于然同志在《理论前沿》(2004年第6期)的一篇文章中的观点来作为总结:“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出现的道德观念的变迁是自然而然的事,虽然我们不能说每一次道德观念的变化都值得肯定,但从总体上看道德观念是向着更进步、更平等、更文明、更人道的方面发展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