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广东是教育部10个“京剧进课堂”试点省市之一,受方言和地域文化影响,很多人担心京剧将“水土不服”。而在深圳市宝安区,人们已经用4年的切身体验,展现了古老的国粹在学校教育中的强大生命力。就是在这样一个“非典型”区域,宝安人勇开先河,创造了一个“京剧进课堂”的成功范例。对优秀民族艺术的珍视、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科学务实的措施,是他们的宝贵经验。 深圳宝安:京剧进课堂的非典型样板 京剧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一直以独有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精神深受喜爱。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京剧,把振兴京剧艺术作为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工作来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 置身于改革开放前沿,为响应深圳市“文化立市”的号召,宝安区教育局于2004年3月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了“京剧进校园”活动。经过4年的不懈探索,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使“宝安京剧娃”成为一种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成了宝安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 一、缘起:打造教育特色,创新素质教育。 宝安区“京剧进校园”活动,是在全社会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背景下,基于区教育局“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理念而提出的。京剧是国粹,以京剧的推广为契机,让更多优秀民族艺术进校园是我们的初衷。因此,区教育局长郑映通强调,“京剧进校园”既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宝安素质教育的创新内容,要充分发挥京剧的教育功能,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经过积极筹备,2004年3月,区教育局决定由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具体负责,在宝城小学、弘雅小学、天骄小学、海滨中学等8所学校开展“京剧进校园”试点工作。各校很快组成了京剧兴趣班,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老师、定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坚持训练。 在京剧基础薄弱的深圳,“京剧进校园”最大的困难是缺少师资。区教科培中心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先后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京剧院、吉林省京剧院、重庆京剧团签订协议,聘请国家一级演员杨汝震、滕莉、孟宪达、赵元侠、杨明海、童志良等来宝安执教,并请来天津京剧院退休琴师余克良。各校也精心挑选了一批责任心强、有一定戏曲基础的年轻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 “京剧进校园”一开始就得到了艺术家们的鼎力支持。著名表演艺术家、原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孙毓敏专程来宝安开设了荀派艺术专题讲座,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开设了《中国京剧的美学特征》专题讲座,都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