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进课堂”的文化意义 ● 本刊记者 白宏太 在地处南粤的深圳宝安,居然有二三十所中小学的六七百名学生可以粉墨登场、字正腔圆地演唱京剧。若非记者亲见,简直难以想象。 2008年1月,《人民教育》第2期推出了长篇通讯《用艺术点染生命的底色》,报道深圳市宝安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典型经验,其中浓墨重彩地记录了当地坚持4年的“京剧进校园”活动。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唱京剧、赏京剧、学习京剧文化,不仅在这里已蔚然成风,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精神气质、言谈举止。 令人振奋的是,就在200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确定了15首京剧经典唱段为教学内容,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 很显然,这绝不仅是音乐教学内容的细小修订。对于一向很少被重视的京剧艺术和中小学艺术教育,这一决定都将影响深远。在这份通知中,教育部对“京剧进课堂”的意义简要地概括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没想到,通知一发出,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从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到戏剧工作者、艺术研究者、民俗学者、文艺评论家等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从电视、报刊、互联网,到街头巷尾,“京剧进课堂”成了人们热议的新闻焦点。记者信手在互联网上输入关键词“京剧进课堂”,“呼啦”一下竟跳出几十万条相关网页,关注度之高可见一斑。 很多人对“京剧进课堂”欢欣鼓舞、满怀期待。一位京剧团团长连声拍手叫好:“京剧是公认的国粹和国剧,此举将对培养年轻观众起到很大作用。”一位戏曲学院教授则看得更远:“试点京剧教育的目的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现在欧洲发达国家的中小学都有戏剧课程。”听着“样板戏”长大的家长们也认为,学京剧既可以增加孩子的艺术修养,又可以增进两代人的感情。作为“直接当事人”,学生们表示,学京剧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很乐意多了解京剧。 不过,仔细倾听来自不同身份、不同立场的各种议论,记者发觉,其中也不乏对“京剧进课堂”的困惑、担心、质疑或牢骚。比如,有人认为强制推广京剧不妥,各地有许多优秀剧种,应允许百花齐放;还有人认为15首指定曲目大多是“样板戏”,有违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初衷;更多人则担心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京剧进课堂”将增加学生负担,变成新的“特长教育”;此外,师资和经费缺乏、音乐教学形式呆板等现实困境,也让人对“京剧进课堂”的前景表示悲观。 针对这些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及时进行了“澄清”。首先,“京剧进课堂”不是全面的、强制性的“要求”,而是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其次,之所以更多地选择“样板戏”,是因为传统曲目学习难度太大,不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15首曲目安排在一至九年级的音乐课中学唱,并非新增加一门课程,完全不必担心会增加学生负担。 “我认为教育部的态度是很慎重的,并非草率之举。从数据来看,试点省份不到全国1/3,试点学校顶多占各省学校数的千分之一,9年学15个唱段在课时上也绰绰有余。”在深圳宝安,已有4年京剧推广经验的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主任潘世祥,无疑是最有发言权者之一,“不能简单地视为行政手段,‘京剧进课堂’是好事,应该由教育部来提倡。当然如果事先做一些听证,可能人们就不会反应这么强烈。”从切身体会和实践成效出发,潘世祥对“京剧进课堂”非常支持和认可:“传统京剧节奏较慢,而‘样板戏’更为琅琅上口,也较好地继承了京剧艺术的精华。这不是独尊京剧,它的学习方法和推广机制对其他剧种同样适用。” |